7.11.2011

夢_ 工廠 • 戰場 • 墳場

.


AA SCHOOL
Project Review 2011
.

7.10.2011

旅遊年鑑

.

雜誌架上瞄到此冊,以為放錯欄目,學術期刊怎擺到Home & Living區?輕薄短小十六開本,綠色菱格壓紋紙,羅馬字體,標題叫THE TRAVEL ALMANAC,一張David Lynch正身黑白照,這封面看得人是一頭霧水。

翻開序言,驗明這是本雜誌,一本旅遊雜誌,雙季刊,本冊即是創刊號。編輯強調:本刊物是針對當代日益增加的旅遊老手,對旅行這件事情做更深一步的探索。講白了,就是企圖做一本不落俗套的high end旅遊雜誌。

全書分三章,人物訪談、旅館介紹、旅行必備。人物,全是些偏門,藝術家、導演、歌手、藝廊老闆、攝影師…,與這些多重國籍和滿世界亂跑的人,閒聊他們關於旅行的想法與經驗。

首輯旅館介紹的主題,即是「旅館」,Ryokans,日本傳統旅店。其擇選精闢,有長野「明神館」、京都「柊家」、伊豆「柳生の庄」……。緊接世界十二城市的十二旅館短篇,挑的也無比刁鑽,並非只取豪華昂貴者。

最後,旅行必備用品,介紹的是德國製Ladies’ & Gentlemen’s travelling moccasins,手工縫製山羊皮拖鞋,附毛套,隨身一雙,出門在外像家裡一般舒適。

沒有精美彩色圖片,沒有胡吹臭蓋的文宣,沒有眼花撩亂的廣告,確實是讓人耳目一新的旅遊刊物,值得期待下回發行。堪憂的是,它能發行幾回?

.

7.07.2011

奇花譜【貳】-蜂巢薑

.

嘎~彷彿聽到她張大嘴的尖嘯,一叢餓壞肚子的食人花,嚇得我倒退三步。

顯然又犯獃了,原來這是一種薑科植物,學名叫Zingiber Spectabile,產於馬來西亞。其花序狀似一蜂巢,英文俗稱Beehive Ginger,也有人翻譯為球薑。遠看引人好奇,怎麼一球球花序上還抽了小芽?湊近一瞧,毛骨悚然,不禁懷疑這究竟是植物還是動物?

實際上,這是觀賞用花,因為蜂巢花序的顏色會隨日照情況漸層變化,從黃到紅轉棕,叢叢層疊,也算賞心悅目,嗯,只要保持一點安全距離即可。

.

7.05.2011

孟夏海味單

.
日本輻射外洩,亞洲人心惶惶,日本島外的日本料理店紛紛劃清界線,重申自己跟日本的關係,保證海鮮不是來自日本。

絕,從前的票房靈藥成了毒藥?自認八字硬,這邪撞不倒,此次回台專挑日本進貨的死硬派店家吃。生意果真冷清,板前長就伺候你一個,VIP服務,樂哉樂哉。

要吃季節味,還是omakase,上壽司店必學黑話,恰當的翻譯就是「任你宰割」。就這樣被幾間店宰過之後,發現台北的魚貨頗有深度,好學者可以帶一冊日本出版的壽司指南翻譯本隨行,滿足口腹之餘還能認識海洋生物,寓教於樂。

簡單紀錄上月吃到具代表性的當季海味,大部來自日本,附上原名與特產地:

【真鰺】まあじ :竹筴魚,由字望意,參+魚,自古在陰曆三月期間盛產。以體色偏黃的黃鰺油脂較豐,初夏時分最重要的亮皮魚類。名產地有大分縣佐賀關捕獲的「関あじ」。刺身、燒烤皆宜。

【島鰺】しまあじ:台灣俗稱甘仔,雖然同屬鰺科,外型和竹筴魚大不相同,體積也較大,魚身中央帶有黃色條紋。此魚產量較少,是鰺科魚中公認味道最好的高級魚,也產於夏季。

【真子鰈】まこがれい:比目魚通常產季在秋冬,不過真子鰈是在初夏,為少數在夏季還能品嚐到的清爽白肉魚。鰈魚刺身並非現宰現吃,必須抓緊適當的熟成時間。近來流行吃鰭邊肉,日文稱「縁側」,運動量大又富含膠質,必須適度下刀處理,味道豐裕又有嚼勁。最佳產地為大分縣日出町產的「城下鰈」。

【間八】かんぱち:紅魽,台灣常見魚種,產季卻不大相同,台灣捕獲以秋季較肥,日本卻是夏季魚,且以兩公斤多的幼魚為佳。現有大量養殖,產地分佈極廣。

【時鮭】ときしらず:時不知鮭,其實就是日本春夏季產的野生白鮭。鮭魚在日本屬於秋季產物,夏季鮭魚被冠以不知時間之名。事實上,這批魚住在更北的俄羅斯,夏天游到日本附近準備返航時被截獲,並不是時到不知歸,而是歸不了。

【穴子】あなご:星鰻,居住在淺海砂泥地,鑽入砂中為穴,故名。星鰻絕對是考驗店家功力的食材。首先是挑選與宰殺處理,再來是烹煮與調味。在壽司店,穴子壽司通常是熟食,工序複雜,每家店各有一套招數,是夏日必點菜色,輕飄飄的鬆軟口感也正適合夏季。

【螢烏賊】ほたるいか:有如海中螢火蟲,初夏大量出現在日本富山灣,捕撈時在海中一同發光,蔚為奇觀。可做壽司,也能當下酒小菜,由於個頭小,可將整隻螢烏賊塩辛,直接品嚐內臟,比起一般的烏賊塩辛要高上一個檔次。

【剣先烏賊】けんさきいか:如同劍尖的形狀以得名,烏賊裡的名門,關東地區稱赤烏賊。盛產於春夏季,產地分佈廣。切絲做壽司,或是拿滿腹魚蛋的整隻醬燒,作法多樣。曬乾即是魷魚乾裡最上等的「一番魷魚乾」。

【白蝦】しろえび:也是個唱反調的角兒,大部分的蝦蟹產在冬季,它卻是初夏盛產,與螢烏賊同為富山灣兩大至寶。體脆纖細,通身晶白,細肉透出稍許嫩紅,無論做壽司或開胃小點都必須用上許多隻,一口咬下滿嘴初夏的爽甜。

【馬糞雲丹】ばふんうに:「雲丹」,北海道地區著名丹藥,以高濃度秘製海洋精華露提煉而成,夏季限量發行,專治長期食慾不振,嘴中淡出鳥來的老症頭。此馬糞系列為綠殼包裝,藥色稍深,藥效較強,適合重症病人。

【紫雲丹】むらさきうに:「雲丹」紫色包裝特別限量版,產量更少,產季更短,藥色藥力較淺,屬於長效型滋補聖品,在關西地區大為熱賣。

【鮑魚】あわび:夏季貝類亦盛,以鮑魚為代表。日本人做鮑魚不外乎兩種,生吃、酒蒸,前者嚼之無味,後者漸入佳境,卻仍淡定,通常要抹上鮑魚肝提味。依我見,還不如多曬兩隻交給咱們廣東同胞料理,以免糟蹋天賜美物。這回在「磯勢」,師傅端出滿鋪雲丹的蒸鮑做前菜,虛張聲勢,難免有招術用盡的尷尬。



島鰺 / 真子鰈 / 間八 / 時鮭 / 穴子 / 雲丹

台北 •「旬採」

.

7.02.2011

阿字輩

.

每回台南總是倉促,身在台灣小吃之鄉,難免眼大肚小,力不從心。這次事先定下規則,只吃店名前面帶個「阿」字的,店家小名兼店名,除了親切感,還多一份地方風情。以下紀錄自己在眾多阿字輩攤頭討教後的心得,採五星評等,純屬個人意見,毫無客觀。


【阿裕】 *****

據可靠消息指出,仁德鄉間有一牛肉檔口碑不錯,立即請人前往協助調查。探子回報,此攤湯頭甜美,肉未見高明,意見模稜兩可,決定親自出馬一探究竟。由於店址偏僻,心想要是不夠水準,這冤枉路可走長了。

從台南市區開了大半個鐘頭,終於找到這名叫阿裕的牛肉店。店面偽裝的很小,裡頭卻闊達。入門即見熬湯大鍋一口,堆滿著牛骨筋膜,牛香撲鼻,心安了一半。菜譜上,除了眾多牛雜、牛尾、牛舌、牛髓等選擇,牛肉卻只特級牛肉片一種,索性先要三大盤。

肉端上桌,發現事有蹊蹺,三盤肉形貌不同,切法也不同。找來老闆一問,原來這是他的策略,用不同部位創造多樣性口感,上回來的密探卻只點了一盤肉。大開眼界,原來涮牛肉片可以有這麼多種選擇,腋下、肩胛、腹脅、里肌…其咬勁、軟嫩、油花各有千秋。我們如玩闖關遊戲,分別迎向不同挑戰,六關之後,我們的牛肉逐漸變肥,最後幾盤尤其豐腴美豔,回味無窮,戲稱為「魔王關」。連戰十二盤,老闆棄械投降,宣佈今天實在沒有花樣了。

要論這本土牛肉鍋特別在哪?重點在一「鮮」字訣。牛是當天宰殺,中午吃早上宰,晚上吃下午宰,肉片則是現吃現切,待客人點好老闆才會下刀。剛好和西洋牛排的熟成氧化技術背道而馳。如此鮮黃牛肉咬起來紋理絲絲分明,彈性十足,汁血保持著鮮甜,只需要沾少許調味醬油即可。老闆娘三不五時前來巡視,叮嚀我們不要涮過頭,入鍋數秒,一轉粉紅色馬上就吃。咀嚼間,爽脆的肌理被咬得吱吱作響,甜味迸發,脂油四溢。配上咱們自備的五糧液,好酒好肉,心曠神怡,不料在台南稱上一回山大王。


◎ ◎ ◎



【阿明】 *****

「什麼?以前沒吃過阿明?你台南白混了吧?」。第一次被帶到這裡,慘遭友人無情抨擊,起先還忿忿不平,有什麼了不起?吃完後,大氣不敢一吭,您說得對,是小的無知。

雖然店名叫阿明豬心,這裡各種豬下水都賣,還有豬腳跟鴉翅等膠質產品。阿明師,是此店的老闆兼招牌,不但東西煮得好吃,還有一身絕技。

絕招一:Paperless。這是全國無紙化政策推行最徹底的工作場所。不管你是來一人還是十人,點菜,只需要跟阿明師通報一聲,比電子點菜機還有效率,保證不出錯。想加點什麼?對著他再喊即可,紙筆在這裡毫無用場。按照他家的客流量,環保局應當頒發表揚獎章,感謝他在節省紙張保護地球方面的卓越貢獻。

絕招二:Heatproof。工作台上,熱氣奔騰,這裡所有的料理是靠著阿明師面前那口大鍋煮成。當我沉醉在他行雲流水的動作之時,赫然發現奇事一樁:這一大鍋滾湯,豬肉都能被燙熟,為何他的手指不會?只見他不停拿起一個個滾水裡加熱的鐵杯,若無其事,如果不是我眼睛花,恐怕他是裝了義肢吧?

絕招三:Timer。這裡各種下水料理,最令人佩服的就是火候。豬心、豬肝、豬腎…各有不同的熟成時間,而每樣菜端出來都接近完美狀態,就在不太熟又恰好斷生的那一刻,誤差不超過十秒鐘。按當前流行的分子廚藝理論,他已掌握了各種內臟食材在不同狀態的準確烹調時間。不同的是,老外用電子計時器,他用的是交錯式人腦計時儀。

絕招四:Cashier。吃飽準備算帳,嗯?剛才沒看到點菜單,看板上也沒價目,那到底吃了多少錢?問問阿明師好了。「你們那桌一共六百四」,他說,抬頭看了我一眼,卻不是看我們桌上吃了什麼。正當我們一臉狐疑的掏錢時,他又抬起頭來,把我們吃了什麼,每碗多少錢,總數多少,通通念了一遍。徹底臣服,要不是台灣沒這習慣,我還真想加小費。

這裡的菜很樸素,依照不同的食材給予不同的調味與作法,藥材、麻油、米酒、薑絲…交相掩護,簡簡單單把食物的原味襯托出來。精心揀選的原料,無懈可擊的火候,和一個超人老闆,我有幸目睹台南小吃的靈魂。想到St.John憑著內臟料理在倫敦獨領風騷,還曾擠進什麼世界百大餐廳前十強?Fergus Henderson要是有機會吃到這攤,肯定是淚流滿面,慶幸自己生對時代地點。


◎ ◎ ◎


【阿霞】 ****

阿霞雖然稱不上小吃,但別忘記她也是賣小吃起家的。以前來到這裡總還能見到阿霞婆婆親自坐鎮,如今堂構更新,客似雲來,但昔人不在。

香腸熟肉攤可以賣到歷代元首都來拜訪,絕對有過人之處。一味紅蟳米糕和幾道手路菜,奠定她台菜南霸天的地位。我對那些大盤大碗的筵席菜興致不高,倒是懷念她玲瑯滿目的拼盤,幾十年醃腸熟肉的功力盡收於此。蟳丸、蝦棗、粉腸、肝卷…硬是比尋常香腸熟肉攤高上一節,其中最令人激賞的,是她的烤烏魚子。

駐紮倫敦數年,最惹鄉愁的食物,莫過於烏魚子,每年年關將近,只能用義大利的Bottarga解饞。此番回味阿霞的烤烏魚子,再一次證明台灣本土烏魚子無與倫比的實力。軟韌黏牙的半溏心口感,只有用異常厚實的烏魚子,施以準確的火候才能達成。阿霞的烏魚子是一副副用小火爐細心碳焙而成,脣齒纏綿間,鮮味從千萬顆細密的野生魚子迸發,攙和微微碳香,勾魂動魄。


◎ ◎ ◎


【阿龍】 ***

說到台南麵食,擔仔麵總被推上首位,但要是就麵論麵,鹽水意麵則技高一籌。擔仔麵味美,靠的是湯頭與肉燥,沒勁道的燙油麵實在不見高明,麵條落居配角。傳統鹽水意麵則調味簡單,側重麵條本身的質感,利用鴨蛋與鹼水和麵,揉壓前就有先天的韌勁。

好在吃意麵不必老遠跑鹽水,台南市區就有。這攤阿龍意麵即是正港鹽水移民,製麵水準一流,更添巧思,把胡蘿蔔、菠菜、牛篣分別打進麵裡,加上原版共有四色四味。通常我愛點乾拌牛篣麵,調味只用一點肉燥汁與蒜泥,那豬油香、蔥酥氣和大蒜味三雄鼎立,最後在這碗麵裡統一,香氣、味道、口感一氣渾成,整體感十足的麵食佳作。



【阿江】***

號稱台南人的秘密,不能對外公開的私房小店。事實上,要外地人踏進這間店還真需要三分勇氣。標準的「門面九流,口味一流」,窄小擁擠髒破陳舊,一片亂糟糟裡卻也出真風格,再高明的混搭設計大師都搞不出這種佈置。

這裡賣的是鱔魚意麵,在台南,人人都能講出自己心目中鱔魚意麵的前三名,沒有三兩三沒辦法擺攤,何況一擺三十年。一盤合格的鱔魚意麵,必須達成多項標準,鱔魚肉要炒得恰到好處,細嫩中帶著適宜的脆感;那股原生的土腥不容殘留,取而代之的是熊熊烈火的鑊氣;調味的平衡感必須掌握好,再用炸製的意麵把味道都吸收進去。說穿了,就是吃那股火爆醋溜勁兒。

阿江的乾炒鱔魚麵鑊氣猛烈,肉新鮮,火侯佳,麵也挑的好。美中不足的是,鱔魚本身吃味不夠,鹹度略低,味道都在麵裡,裝盤則有如店面般寒磣。還有一樣壞習慣倒不能怪店家,炒鱔魚意麵,味精永遠比鹽多,不過對於這種重口味的街頭快炒,又有什麼好計較?偶爾來上一碗,感受那份通透的火氣,吃完徹夜不散。



【阿松】**

來到國華街會順便一吃的攤子,但不是為了他的割包,而是贈湯。不否認他們家割包的品質,只是這東西甜的膩人,無法多吃。割包夾的豬肉豬舌,全由那鍋清湯煮成,再添些許藥材調味,清甜宜人,口味獨特。點了割包才附上一小碗,只送不賣,惱人!



【阿國】*

台南字號最響的鵝肉攤,學生時代偶來此聚會,此番前來回味。攤子開在巷內,丁字路沖,背後一座高廟,辟邪陣煞,又是動刀的生意,無疑是塊風水寶地。這天人潮一如往常的多,如開流水席,還有賣酒的辣妹穿梭助陣,鬧烘烘一片。

與老同學相約,點了一桌子菜,鹽水、煙燻鵝肉兩樣招牌,鵝下水、米血、筍湯、海瓜子...,一圈吃下來沒一樣超水準,味道還足,火侯慘不忍賭,連看家的鹽水鵝都太老,下水如嚼橡皮。恰巧前兩日在台北吃了鴨肉扁,相較之下阿國輸的一蹋糊塗,台南人向來瞧不起北部小吃,此作反例。

.

6.23.2011

神將

.
20.06.11
上環 • 文武廟
.

6.21.2011

南園一角

.


17.06.11
新埔 • 南園

.

6.17.2011

宮裡貨

.

今日託賣中國名牌古文物一件,由「故宮保管委員會」榮譽出品,包裝精美,送禮自用兩相宜。上附封條、產品編號以及防偽黨徽,內蓋有監察委員印,原廠保證。

本品全名為「元青花三足爐」,爐身以酥麻離青手繪松竹梅三友,三足各雕有神獸,蓋鈕乃一花斑靈犬,名叫「來福」,為登記企業標章。此限量版三足爐尚配備有小夜燈功能,由於釉藥摻有夜明珠等珍稀配方,只需以手電筒直射三十秒,即可整夜發出螢光。

西元一三四八年江西景德鎮出廠,保固一千年,本日特價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元,接受刷卡。稀世珍品,欲購從速,以免向隅。



元青花三足爐



[小夜燈功能展示]

.

6.09.2011

情人餐

.


數月前,曾計畫過一個很俗套的情人節,無奈不甚成功。

那天先去了一場古典音樂會,正兒八經,有點昏昏欲睡,尾聲一曲Boléro奏罷,肚裡的饞蟲也全都醒了,倆人奪門而出,直奔餐館。

來到肉品市場旁,正逢肉販子進貨。一台台擦得晶亮的大卡車川流不息,裡頭成排豬羊倒掛,肉慾橫流。適才那曲Boléro繼續在背景中響著,小鼓聲打個沒完。餓著肚子,情人在側,配上眼前畫面,說不出的弔詭。

在這個莫名其妙的地點,有間標榜著西南法血統的館子-Club Gascon。千挑萬選,看上了他們家今晚的菜色。食材夠老套,扇貝、龍蝦、肥肝、羔羊,毫不離譜,以為就是中規中矩的一套情人餐。不料,完全脫稿演出。

菜的味道已然模糊,但每一盤菜仍歷歷在目,這是攙了蒙太奇的拼貼藝術,以兩組菜交織而成,同一食材兩吃,男女有別,每一組菜搭配一支酒。


佐麵包的奶油先上桌。一球打發的橘色無鹽奶油,甜椒口味;另一方鹹味奶油,夾雜著綠色大理石紋理,藍霉乳酪味。奶油盛在印著小碎花紋的手捏硬陶上,桌上的小燈罩、麵包盤、裝Grissini的小杯,和方才的襯盤,都是這個系列,花樣變化多端,有的遠看像蛇皮。後上兩組amuse-gueule,灑上各式香草的甜椒泥,以及薄荷口味的macaroon。


扇貝兩吃,一黑一綠,尺寸碩大。男方吃的是放在黑岩板上的帶殼扇貝,浮在一層黑色泡沫上,貝殼下頭有白色的小木炭燃著,保溫,又極具視覺效果,讓人聯想到日本茶道用的枝炭。扇貝特別加了一層煙燻味,頗為誘人,據菜單上的注釋,這叫處女風味(Virgin taste)。另一盤菜白翠相映,扇貝搭配水田芥染綠的海鮮醬汁,以及細緻的奶泡,下頭墊著口感獨特的risotto,裡頭攙了草石蠶。


鴨肝兩吃,超乎想像。我眼前是一長條狀的macaroon,上貼著金薄,夾餡是熱煎鮮鴨肝,和兩球鴨肝冰淇淋,冰火兩重天。極膩,又極度滿足的肥肝菜式。對面,一朵薔薇綻放在盤中,是用自製鴨肝醬折成。駭人,這麼軟嫩的東西能折出一朵花?肝醬以甜菜染成紅色,看起來有些俗艷,值得肯定的是,在世上眾多做成花狀的食物裡,難有什麼比眼前這朵好吃。所搭配的西南法甜酒氧化味特別重,乍聞以為是雪莉,罕見的肥肝配酒,卻剛好合我們胃口,同聲叫好。這道菜吃的時候尚未警覺,猛一想起,根本是限制級戲作,隱喻十足高明。


中途以黑松露串場,兩樣小點心分別是灑上松露的血布丁湯,與南瓜泥。英國血布丁打湯?這肯定不是法國傳統路數。隔壁肉市場裡,剛巧有上好的新鮮血布丁,也算是融入地方食材。這湯還真不難喝,嚐來像是放入大量松露屑調味的度小月肉燥濃汁,只是這麼催情的香氣配著豬血和下水湯,組合令人錯愕。


海鮮前菜用的是蘇格蘭龍蝦,新鮮度一流,今天的海鮮採買的確用心。兩邊的醬汁也不落俗套,一邊是帶點百香果味,另一頭則是紫羅蘭奶油汁。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裝飾用的薄脆餅,竟也是龍蝦口味!真吊人胃口,琢磨著,要是這玩意能打包回家當零食該有多好?


主菜是羔羊,雖為兩盤菜,實際上羔羊各個部位的肉全派上用場。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女士的盤裡,又是一朵花,一朵真花,整支紫色鬱金香躺臥盤中,連梗帶花。第一個念頭當然是:「這能吃嗎?」。多此一問,看這態勢肯定是給人吃的,試了一下,花莖吃起來其實像是蘆筍,而花苞裡是油封的羊腿肉。花旁邊的小羊排,是用脂肪裹起香煎的腰脊肉;兩顆像方糖一樣的紅色小粒,竟然也是炸過的包餡羔羊,這一盤羊肉已是三吃,工序驚人。我自己這盤則是茴香口味的羔羊肋排,茴香味從配菜貫徹到醬汁,相當協調的佳作。


甜點是炸排骨配高湯凍。嗄?這是什麼玩意兒?看來可以用手抓起大口啃?誤會大了,那根疑似骨頭的東西,原來是一根肉桂,而那肉球是白巧克力餡的炸甜甜圈偽裝,裡頭還摻了法國藍霉乳酪王Roquefort,高甜高鹹,濃得緊。高湯凍,其實是Armagnac白蘭地做成的甜果凍。整道菜的雄性激素高漲,極man。另一盤裡,採用各種花樣的巧克力繼續調情,有橙酒、鹹焦糖、萊姆等等口味,以不同質感與形狀呈現。

好端端的情人節大餐,整成了這付模樣。在不斷的驚愕與綺想中吃完了這頓飯,臨行已是最後一桌,倆人走在清寂的午夜,再度穿過肉品市場。腦裡浮著方才一個個毫無邏輯關聯的感官符號,弄不懂我應該按部就班的情人節傻瓜手冊,怎變成了巴特的戀人絮語?難道預言著這段感情就該如此撲朔迷離?恍惚間,一個老屠戶推著板車迎面擦過,冷不防一瞄,白花花的修長豬腿,櫛比鱗次倒插滿車,就像從車裡伸出來一般。徹底崩潰,這是什麼情節?我今天可是來拍cult片?耳邊傳來輕聲一句:「你說剛才那豬腿,性感不?」「…………」

.

6.04.2011

大癡山水

.

這未必是中國畫史最崇高的畫,但肯定是最傳奇的一幅。

富春山居圖,本月在台北故宮合璧。能親眼目睹此畫,說是三生有幸也不為過,試想幾代文人騷客,無緣見過真跡;而多少貪癡妄念,封存在此長卷之中。寶藏,也是魔障。

流傳六百多年,三朝十數個主人,歷經偷拐搶騙,風霜回祿。如沈石田所言,黃翁在仙之靈有所護持。當時,他只道是舊跋歲久脫去而原畫無恙,殊不知它乖舛的命途還在後頭。沈石田當年已然是個苦主,自己好不容易收得此畫,請好友提跋,卻被友人的不肖子偷去變賣,後來在市場重遇,無力購回。他在富春山居圖上的跋,竟是此畫被別人買去後找他來提的。他自我安慰,定是黃翁地下有知,另擇人而陰授,自己沒那福份擁有。友人妙喻:這不就像婦科醫生為前女友接生?苦哉石田。

百年之後,畫到了董老師手上,從此身價再漲。富春山居成了董其昌南北宗立論的實際教材,大癡道人被歸到了王右丞南宗一路,此畫與江山雪霽成為畫禪室裡兩大至寶,觀享一日清福,心脾俱暢。萬曆四十四年,董家遭難,暴民將董其昌宅邸燒了個精光,且不論起因為何,也不知什麼緣故,此畫再逃一劫,萬幸。

又過了半世紀,鄒之麟寫了一段長跋於後,嘮嘮叨叨,費盡唇舌,為的就是勸好友吳洪裕,也就是當年此畫主人,別對此畫太過執著,還搬出蘇東坡與龐居士一同來勸,「但願空諸所有,不欲實諸所無」。但我說鄒老,您開頭這類比也太糟了,把子久畫比做書中之右軍,殊不知那蘭亭集序正躺在太宗老爺的身邊嗎?搞不好吳洪裕就是看了你這文章來的啟發,有樣學樣。

還是燒了,吳洪裕的遺願,以畫殉葬。且不只一幅,傳說尚有智永真跡、唐寅高士圖等,全部放在他的榻前,付之一炬。此時不知是否黃公顯靈?又迸出個不肖子孫,吳洪裕的姪子吳子文,即時偷天換日,扔了另一卷進去。無奈富春山居還是從此身首異處,燒成了兩段。同遭此劫的難友,唐伯虎高士圖,也被搶救出來,四段只存其一,這次同在故宮展出。

乾隆老爺子一生最鍾愛的畫,也是富春山居。前前後後提跋五十五則,填得滿山遍野,慘不忍睹。最尷尬的是,真假兩本富春山居圖都在他手上,他堅持假的子明卷為真跡,正版只留下梁詩正代寫的御識。究竟他確實無法辨別真偽?亦或拉不下面子,將錯就錯?兩版無論是筆法還是布局都有高下差異,更容易辨別的,是大癡道人在子明卷的題識,對照任何一則黃老的書跡,都找不到這般油滑的字,B級仿品。我寧願相信,乾隆老爺子是顧全顏面之餘,索性把愛慕之情都發洩到假貨上頭,留下真跡一片清朗。

一九三八年,抗日戰爭正起,吳湖帆自上海汲古閣曹友卿之手,發掘了始終在民間輾轉的剩山圖。多年戰火紛擾,剩山圖一直被吳老妥善保存,直到五六年轉售給浙江省博物館。十年後,文革開始,吳家數代留傳的金石字畫被抄掠一空,吳老躺在醫院中接受批鬥,兩年後自殺,大癡富春山圖一角人家,家破人亡。剩山圖,再逃此難。

如今,富春山居圖已是共同文化財產,由兩個分割的政體所持。躺在櫥櫃裡,老態龍鍾的它,已無力再寫歷史,再也沒有後人能夠續寫題跋感言,如果沒有意外,它只能在博物館中安享天年。看看滄桑的它,感受大癡山水的魅力,它也正瞧著你,六百年來一個有緣人。



.

5.31.2011

神貌

.

08,05,11
in Pompidou Centre, Paris


那天是二戰紀念日,一早晃到羅浮宮邊上的咖啡館覓食,隔壁一桌日本人,老中青三代。那位中年女士越看越是面熟,我嘴中嚼著可頌,腦裡攪著她的名字,死活拼不出來。最後還是硬著頭皮前去搭訕:「您是建築師吧?」-「是啊」,她回答,表情略感意外。「from SANAA?」-「Yes」。果然沒猜錯,的確是妹島。

實在丟人,怎麼就是唸不出Sejima這姓。從前貪圖方便,日本名字時常只記漢字發音,今天自食惡果。雖然在建築界已是如日中天,眼前的妹島女士一點架子也沒,說起話來帶著一絲絲羞澀,日本式的應對禮節。她銳利的眼神中散發著一份沉著,一襲不太符合年齡的紫色套裝搭配紫色長襪,隱約洩漏出設計師的身份。此次帶著老母親出遊巴黎,無奈被我這個唐突的路人甲給認了出來。

隨後在龐畢度中心的常態展館裡,再遇大師一名。建築小廳正展出Paulo Mendes da Rocha,牆上的螢幕播著他手持粉筆在黑板上解說的畫面。記憶被拉回到三年前的那個早上,就在聖保羅的同一個工作室裡,曾經見過這位瀟灑的建築師,滔滔不絕的談論他的建築哲學。

場景設定在五十年前,小房間裡樸素簡單,沒有絲毫裝潢。拼木磚地板、泛黃的白牆、被鎢絲燈燒黑的天花、黑板、藍圖櫃、檔案架,還有千刀萬剮的一張大工作檯,古色古香。如果不是有兩台陽春電腦擺在一角,沒人能辨別這裡處於二十一世紀。而老先生的裝扮完全融入場景,白衣白褲,卡其西裝外套,老派卻不失風範。手上的煙從不間斷,一個小時抽掉半包,想當年他八十歲。

曾經見過不少建築大師,對Mendes da Rocha的印象特別深。舉手投足如戲劇般的人物,卻沒有任何言行是裝出來的。那天他談的不是自己的作品,而是老莊哲學,一種透過建築表達的道家學說。他用一張白紙作為模型,講解結構力學之道;將設備管線裡的水,賦予道德經裡的善;把建築形式的生成,當作順天而行的必然結果。這些乍聽毫不實用的形而上論,同時也是充滿智慧的體悟,值得細細咀嚼。

他有一件離奇的傑作,Pinacoteca do Estado de São Paulo,聖保羅州立藝廊的更新案。其設計非關造型,不屬任何派別,原本一棟二十世紀初的折衷主義建築,被他把裡裡外外的古典裝飾與線腳全部扒光,像剝了層皮似,露出粗糙的紅磚毛胎,再另外植入現代的鋼結構與玻璃,新增採光天井與動線。材料新舊交織而大膽,空間裡迴盪著的,恰似他那一份特立獨行的風骨。

常言道,「字如其人」。類比到建築上頭,也別有一番趣味。


Mar 2008
São Paulo

.

5.20.2011

眾神花園

.




10.05.11

Jardins et Parc
Château de Versailles
.

5.12.2011

Secret Garden

.

Blenheim Palace, Oxfordshire
03.05.11

.

5.05.2011

奇花譜【壹】-玉藤

.Strongylodon macrobotrys
Kew Garden
02.05.11


潘朵拉星上的植物嫁接到了地球?張大嘴巴望著這一串串冷豔絕倫的花,看傻了眼。在親眼目睹之前,無法想像世間有如此這般琉璃碧色,青出於藍又勝於藍。

這種樹藤原生在菲律賓的熱帶雨林中,俗名叫Jade Vine,屬於豆科植物。攀附在樹木上,花序吊掛可長達三米,靠蝙蝠來授粉。其花色在植物界極為罕見,稱得上是一孤例。想像人與此花的首次邂逅,在幽邃的深林裡,抬頭忽見片片寒光閃爍,如此奇花綻放眼前,時間頃刻凝結,空氣瀰漫著無色無味的冰冽香氣,飄然,忘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