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2011

剖面

.

Cross Section,解讀空間組織最關鍵的2D圖面,對於所有拿過筆畫圖的建築人來說,是夢魘,卻無比性感。而在牛肉界,剖面是解讀品質的唯一途徑,對眾牛人而言,它展露的是自己辛勤工作的成果。

在老牌的牛肉天堂,亞美利堅,牛肉的評等是根據第十二和十三根肋骨間的Rib Eye剖面來判別,一剖定生死,瘦肉的顏色區分成熟度,而油花的分布比例決定等級,依次排序為Prime、Choice、Select、Standard….等八級。

而在新銳牛人國日本,同樣採用以貌取牛的方式。切開第六到第七根肋骨間,先以步留等級劃出A~C三等(計算能取下多少精肉比例來分等),再判定所謂的肉質等級,以肥瘦肉的顏色、質感與大理石紋指數綜合評等,取最低值。這其中最難達成的其實也就是BMS(Beef Marbling Standard),別名霜降值,看肥肉交雜其間的多寡。BMS No.8~12可以評為最高的5級,依序下降至1級,如此算來,日本本土的和牛總共可分十五級。

怪哉?!牛肉定了等級,議了價錢,但整個過程中其實沒人嚐過味道如何,難道大把鈔票就是砸在白花花的肥肉上?很遺憾,確實如此。是,油脂含量跟美味是有正比關係,但並非絕對。懂行的老饕可能特別挑剔和牛的BMS值,縱使是A5等級,超過BMS No.10以上則敬謝不敏,嫌其吃來如嚼帶肉牛油。

個人淺見,一塊上好的草飼英國Angus,論油花,超不過日本標準的BMS No.4,但論風味,其肉汁的濃郁未必會輸滿嘴油膩的和牛;再者,Dry Age的效果主要反映在瘦肉上,太肥的肉如果用來做牛排,熟成滋味要打折;至於價錢,Angus還不到十分之一。

人始終是視覺系動物,我也不否認對霜降牛肉的愛慕之情。每到日韓的高檔肉攤,總要裝作難以抉擇,在攤前來回晃悠躊躇,陶醉在櫃裡那一張張楚楚動人的剖面之中,直到滿足了一切遐想之後才肯離去。走時,自我安慰,有句話不停在心中反覆:「牛不可貌相,知油知面不知心。」


剖面說明:

1. A-5 黑毛和牛 ,銀座 うかい亭
2. 丹波牛,京都 いろは
3. Angus sirloin, County Cork, Ireland
4. Angus rib eye, Highgrove, farm of Prince Charles
5. 首爾,南大門市場
6. 大阪,高島屋

.

1.23.2011

Sunday Brunch

.
星期天的早晨
麻辣鍋配獨自一人
燙兩把春菊平添三分苦澀
涮幾片羊肉再惹渾身腥羶

青煙下看赤浪滾滾
七辛八味在血中沸騰
胃暖了,心卻冰冷

犯傻嗎?
這尋的什麼滋味兒?
是熱鍋裡那一點點孤寂
還是昨夜辣妹子的片刻柔情?

.

1.18.2011

Two Tahitian Women

.

無邪的光底
倏然冒出一朵青雲
藍了天地
冷凝著嬌嫩的羞澀的真情

拿走吧
拿走一切你渴望的美與善

但是
親愛的賊
能不能留給我
最後一眼
那曾經屬於天堂的笑盈?


JAN 2011
Tate Modern, London
GAUGUIN- Maker of Myth
.

1.16.2011

招福樓

.
那天,深陷在秋意裡,枯澀,但美。

在信樂的深山中,撞見日本六大古窯。瀨戶、常滑、丹波、備前、信樂、越前,齊聚美秀博物館。這裡是貝老爺子所設計的,原本收藏中國到西亞一帶文物,這年秋天卻很日本。六大古窯特展加上美秀創建人的百年誕辰展,代表本土美學意識的珍品傾巢而出,甚至驚見千利休所持的少庵井戶茶碗。這些個髒碗破罐,許多本是農家百姓的生活器具,卻被禪宗的侘寂思想提升到不同的美學高度。在缺陷中,在千變萬化的釉色裡,瞥見了無常。

隨後在信樂町陶藝之森,又遇兩位當代信樂燒大師聯展,五代上田直方,與高橋春齋。回想方才美秀所見的質樸古意,再觀眼前精湛的匠藝,欣慰這信樂燒火色窯變的神韻,仍代代傳承。靜謐的高原小鎮裡,數百年來飄蕩著陶魂青煙不斷,撩動愛陶人的心緒。臨走前,收了老匠師神崎紫峰所製的小酒杯。


告別了信樂,坐上兩節車廂的信樂高原鐵道,奔往八日市。多年前聽聞此處藏有一老店,功底深厚,四方景仰,許多料亭名師都曾在此修業。位於滋賀縣的心腹,又非觀光重鎮,老店始終保有一股神秘感。店址離車站並不遠,我們下車時天色已暗,沿著地圖找到了街廓,卻怎麼也找不到店。靈機一想,莫非是剛才經過的小公園?折回再看,在杉樹下找到了石刻的招牌,「招福樓」。

穿過了迎客松,碰到一位穿著短掛的男店員,早已站在大門口候著我們。原來裡頭才是前庭,建築物巧妙的倒座背街,庭院劃分為內外兩邊,成一凹字形,似乎不想讓人輕易發現。換上拖鞋,穿過玄關、中庭與重重廊道,最終來到今晚的包間,「久樂」。坐定時,心中一陣激動,好一個千山萬水轉途難,吃頓飯竟能如此折騰?搭了電車、巴士,再加兩趟火車,更別說之前橫飛萬里來到日本。如今,坐在百年老屋中,看著窗外庭園樹影搖曳,陣陣幽香從一旁香爐飄來,當真時空錯亂。


進來兩位女侍,一溜煙把我們散落一地的外套、皮包,通通收進專用的櫥櫃裡。仔細一瞧,還是兩個美人。這時穿著櫻花色和服的女侍開了口,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寒喧中,感覺她的問題有些奇特,問我們為何會知道他們的店,這地方是如此偏僻。我說:你們這店很出名呀,從前就聽說過,來訪一償宿願。只見她喜上眉梢。接著女將也來了,奉上自焙玄米茶迎客。我們選定了一支地酒佐餐,錦藍,大吟釀。

女侍退下後,姨媽們開始竊竊私語。陪審團一致判定,剛才那三個是母女三人,全桌只有我有異議。片刻,先付上桌,配著甜米酒。眼前是一個茶道用的香合,裡頭裝著鯛魚刺身,內裹醃香菇,微微帶酸,配上味噌漬嫩萵筍,清新宜人的開場。這時我忍不住問了衣里小姐,適才那女將是妳母親嗎?果然,姨媽們的眼力還是尖銳的,這店真的是她家所開,難怪之前問了我一些不尋常的問題。她平時負責東京分店,今天剛好回家,家裡也只有她英文比較好,另外一個長得有點像深田恭子的女侍是她妹妹。受寵若驚,今天服務我們的,全是當家。


接下來端上土缽一個,再一看原來還是茶具。一個炭斗,上覆著鮮摘的秋葉,裡頭一束束稻草紥。每人面前擺上滿是鐵釉斑的枯葉形小碟,將稻草束兩頭一擠,一顆小飯團掉進碟中,香氣四溢。乾稻草不但有秋天氣息,還帶來了稻香,飯糰裡混的是星鰻,銀杏,與栗子,這幾樣秋天的食材選得高雅,味道同樣不俗。


第三道菜,由楓葉紋黑漆碗所盛,雪白的湯料上,疊著麵麩、小蘿蔔與柚皮。乍看以為是魚漿還是花枝混合而成的海鮮丸子,一入口卻鮮甜的意外,碗中清湯同樣鮮美,回神知是純蟹肉所製。店家說明是松葉蟹,十一月上旬才開補。對於剛才的猜測,真是失禮。

生魚片採用比目魚與鮪魚中肚,佐以現磨山葵、菊花瓣與浜防風。比目魚是關西人偏愛的魚種,雖然日本公認的白肉魚王是真鯛,但逢秋冬季,這王位還得讓給比目魚代理。除了土佐醬油,另附有高湯稀釋過的割醬油,以搭配清淡的比目。兩方端正亮麗的鮪魚中肚,突顯刀工不凡,也透露出整套餐的雅氣。中肚不及大肚油潤,卻更富有魚肉滋味,是鮪魚中均衡度最佳的部位,備受許多老到饕客青睞。取中肚而捨大肚,別有用心。



燒物也是白肉魚,白皙透亮的肌理烙著琥珀紋身。當時會意不過來究竟是哪一種魚?只感覺油脂豐足,直逼鰤魚,魚味本身沒這麼強烈,優雅而有深度。以鹽燒而不用西京燒,只附上清沾醬一碟,足見店家對魚肉品質的自信。一樣小配菜用松針串起,是以麵麩長時間醬煮收乾而成。對照菜單才明白,這魚是真魚鰹,也就是鯧魚,在關西地區屬高級魚,江戶時代可比武士的薪資。如此肥厚的鯧魚以直烤方式呈現,算是頭一回嚐。而那醬麩有個美麗的名字,叫伊深時雨。


接下來的八寸教人印象深刻。追根究底,是因為沒吃過什麼八寸能教人印象深刻,玲瑯滿目的菜總是沒重點,記不清。這回的八寸有個主題,叫暗藏玄機。三樣小菜擺在一個墨竹箕上,滿落楓、朴、銀杏葉,適逢楓紅半轉之際,戶外景色正如盤中,五彩繽紛,秋光爛漫。從主碟嚐起,有醃漬過的菇與芋頭,外觀上,寒酸了點。吃了口芋,發現我又錯了,鬆軟的海老芋裡填了濃醇的內餡,是鵝肝!仔細一瞧,芋頭割開填餡的口被原樣裝回,從外表看來,它完全就是塊芋頭,一塊包藏機心的芋頭。

其他兩小碟,秉持著一樣的原則。青柚裡,盛著鮭魚卵,上有鴨兒芹,一筷子下去,發現裡頭還有一層,馬糞海膽,兩者雖稱不上搭配,品質皆屬上乘。另一小缽中,看著是粒粒晶亮的灰色小珠,衣里小姐稱它做日本的山中魚子醬,與菊花拌在一起,入口才發覺,原來主角是裹在裡頭的明蝦刺身。這所謂的山中魚子醬,是一種叫地膚子的植物果實,漢方裡是曬乾後入藥,主清溼熱,日本料理新鮮入菜,外型和口感與魚子醬有三分神似。


費了一番功夫品完八寸,緊跟著一道貌不驚人的菜,心中已經有底,不必妄加猜測,只有盛裝長皿一眼能辨認出是個織部。這道菜的賣像與配色著實可議,想來是個狠角兒。整塊入口,一股狠勁散發,肉汁四迸而出,知道遇上了地方角頭,近江牛,日本三大和牛之一。上面這些細碎的配菜是柴漬,紅紫蘇醃茄子,京都一帶盛產,其酸鮮綜合了牛肉的肥膩。看不見美麗的大理石紋油花,此道牛肉之善,全憑味覺,莫非旨在破美醜觀?


第八道菜,是烹煮的肉丸子配上豆腐皮。吃不太出來是什麼肉,猜是鳥禽,另察覺有一絲野氣,不是一般家禽,味道挺豐郁。旁邊搭配的豆皮反客為主,以油豆皮包裹著鮮豆皮,滑嫩多汁,滿是豆漿的鮮甜,更包融了鳥肉與高湯的味。後來才找出這究竟什麼鳥,乃是東北亞種的鵪鶉,雖不算瀕臨絕種,日本已有狩獵限制令,得來不易。


結尾,招福樓選擇了最樸實的方式,白米飯,配上醃菜與味噌湯。沒錯,就是如此簡單。飯,是以銅釜在爐上煮出來的,用的是秋收的新米;味噌湯上浮著的菰豆腐,是稻草綑紮後蒸出切片;湯頭雖加了重口味的八丁味噌,尚聞的出枯節的香氣;相伴的漬物,樣樣清爽可口。在如此等級的餐廳,可以認真的品嘗一碗白米飯,這終點,也就是日本料理的原點吧?




飲過一杯焙茶,飯後點心上來,紅豆湯,配上一塊烤麻糬。想著,日式甜點裡,沒有比這道更普通了,莫非又有玄機?可惜這次猜錯了,什麼玄機也沒,這碗裡有的只是"真實"。紅豆濃稠的化不開,甜而不膩,一碗湯是用兩支黑文字籤給“夾”完的。更驚訝的是那烤年糕,不僅顏色烤的漂亮,咬勁、滋味,新鮮無比,沒猜錯的話,這是用米飯現做好的年糕烤成。這碗“普通”的紅豆湯,讓記憶中所有喝過的紅豆湯顯得更普通。


招福樓與茶道淵源很深,歷代主人皆修行茶道,店裡可承辦茶懷石,並設有正式的茶屋。眼下這女將親自刷出來的薄茶反映出功夫,端上桌時仍保有一層細緻的珠沫,喝入嘴中極為滑順。茶後水果也有名堂,選了葡萄柚與洋梨,點綴了幾粒石榴瓣。突然察覺葡萄柚沒有紋路?原來這是將葡萄柚挖出果肉,榨汁,凝成果凍,再填裝回果皮之中,成了一道別緻的點心。


最後一杯茶,換上染付小杯,啜飲間,細數今日體驗。招福樓的菜,恰有如古窯陶器,寂,簡,靜,含蓄而不張,但能夠細細品味。在許多華麗風格的懷石料理橫行其道之際,還保有一份茶懷石的初衷。而茶道待客接物之心,更令人難忘。適才席間,母親隨口說想留下幾片八寸上的葉子,不久後,拿回來的是一個抽成真空包裝的透明袋子,秋葉盡在其間。今晚,如同接受了一家人的款待,在深秋之中,感受到季節的恩賜,與身心上的溫暖。此地,不知今生是否有緣再訪,但此情,卻可以永遠保存。

.

1.11.2011

.

傍晚在Asia House的老虎特展裡,猛瞥見一中堂大字,全無章法,霸氣淋漓。乍看以為是日本禪畫,再觀確實是一虎字草書。全字飛白體,用筆蹊蹺,絕非一般毛筆寫成。頂頭兩個正圓,完全違背書道美學,莫非是現代書藝?

走近再一瞧,虎字當頭一大印,記名提督統領福字全軍關防。呀?難道是黑旗軍?忙找側標,果真,此乃中國末代皇朝最後一員猛將,劉永福的手跡。只知劉老戎馬一生,卻難得見他寫的字。這等虎虎生風的氣勢,豈是文弱書生寫得出來?想起笑傲江湖裡禿筆翁大書裴將軍詩的情景,也許眼前這幅虎字正暗藏一招半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