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7.2010
5.07.2010
5.01.2010
菊乃井
.
.
這一家的故事能追溯到安土桃山時代,經營菊乃井料亭的村田家,曾經是侍奉過高台院(豐臣秀吉正室)的茶人,世代都住在高台寺,大正奉還後,沒了差事,只好以懷石料理的技藝維生,後來乾脆就在高台寺邊上開起了料亭。
一九一二年,菊乃井創立。菊乃井的名字,來自東山腳下一口著名的古井─「菊水の井」,位在高台寺西側,水質清澈甘柔,因為泉湧如菊花瓣,故名菊水,據說高台院當年即用此井水泡茶。如今的菊乃井,仍採用相似於菊水の井的水源。用好水,是菊乃井的堅持,並非全然的吹毛求疵,當水中的碳酸鈣含量超過60PPM時,昆布裏的穀胺酸是難以釋出的,這嚴重影響到日本料理的靈魂─出汁的製作。即使遠在東京的分店,用的還是京都送去的水。
藏在祇園的最深處,菊乃井本店的門面並不張揚,有如尋常百姓的老宅,又隱隱透著一股神秘氣質,引人一探究竟。走進玄關,滿是春天的桃花吊掛,腳下踩著兩塊巨岩,氣派油然而生,抬頭間,只見三位女侍跪在面前,伏地鞠躬。
我們一行八人佔據了二樓的大包廂,其面積再坐一倍人也有餘,空間顯得十分寬裕,房間盡頭是一精緻的小庭院,床の間擺上了四季花卉掛軸,畫功一般,設色還算素雅。矮櫃上的插花則別有風情,以信樂瓶插上白桃,再搭配一株含苞待放的山茶,咫尺間流露無限春意。

菜單是事前決定的,我們只點了幾瓶菊乃井自家標牌的清酒,兩位女侍旋即退下。沒多久,送來了先付,隠れ梅。
這是菊乃井在早春的招牌開胃菜,靈感來自三月的景色,當繁天將落的梅花覆上最後一場春雪,這樣的意境被轉換到餐桌上。朱漆蒔繪碗裡擺了一顆以高湯煮過的梅干,上附一層雪白的醬,是用新鮮鯛魚的精白,調以磨碎的白芝麻,清鮮高雅,與鹹酸的梅子兩相融合,無論是口味還是境界,都讓人折服,做為一道開胃菜,堪稱經典。漆碗的蓋子,則翻過來斟入了濁酒,更加點出春天的到訪。眼前的畫面由紅、白、黑、金四色構成,喜氣,卻不俗媚,從漆桌、漆盤、漆碗到碗中的料理,這層次,是由文化底蘊堆砌而成。

清酒接著上桌,配合隨之而來的八寸。酒是菊乃井委託京都老店松本酒造製作,此兩百年歷史的酒造至今仍採手工。選了純米吟釀,精米步合58%,日本酒 度+4,香氣不算濃厚,但是酒體結構穩健,純米酒的特長發揮的可圈可點,奇怪的是入喉卻不感覺重量。伏見區本就以濃醇派見長,此酒造專攻純米酒,其酒卻能搭配以清淡著稱的京料理,不能不承認確實有點門道,事後查找,似乎酒米以五百萬石為基礎,或許是其關鍵?
八寸分為山珍與海味,一皿滿是春天的菜蔬,蕨、筍、土當歸、油菜花,佐以山椒芽提味,另一側則是時鮮,白魚壽司、飯章魚、烏賊、及幾顆鮭魚卵點綴在百合之上。八寸之名源於盛器形制,即以八寸見方之盤盛菜,特別重視季節感。這裡匯集了各種當令食材,每樣食材的品質與調味都屬上乘,遺憾的是,你永遠記不住這道菜究竟什麼味道。為了展現個別原味,食材間並沒有甚麼味覺上的協調關係。朦朧間,你只知道吞下了春天。


向付為三種刺身,先上場的是一老一少,車海老,及京料理舞台上永遠的小生,鯛魚。這菜除了選材的功力,考究的是刀工,真鯛被片得薄透盤底,紋理清晰緊緻, 閃爍著淡淡光芒,每一片魚肉的邊緣仍然銳利,是高水準刺身的特徵,肉質的甘甜更不在話下。
鮪魚肚用的是三十公斤的小鮪魚,脂肪的紋路細密無比,有如葉脈般均勻分布在粉紅色嫩肉上。魚片裝在一青花盤中,其上點綴了一抹黃芥末,所附的沾醬並非適才的山葵加土佐醬油,而換上了蛋黃醬油。一片入口,飄飄欲仙,肉在咀嚼中慢慢融化,卻不會過度肥膩,適當比例的瘦肉保存鮪魚的風味,蛋黃醬油更賦予另一層次的鮮度。搭配蛋黃醬的巧思, 讓這生鮪魚搖身成為一樣獨到的菜,而非只是普通的生切魚片。
兩片吃完,正恍惚間,覺得這青花盤子越瞧越不對勁,翻過來一看,嘿,考我們來著?趕緊請來女侍詢問盤子的出處,她也答不上來,下樓問去。五分鐘後,遞來了小紙條一張:明時代古染付。果真!明朝天啟年後出口日本的外銷瓷。幸好咱們還有點眼力,差點就被他唬弄過去,用一個近四百年歷史的老盤子裝菜,可以如此的理所當然,完全沒有企圖解釋,讓人啞口無言。


蓋物一掀,黃碧照人,潮香一飄出,即知海膽來也,然而主角其實是春發的油菜花,細細切碎,攪入豆腐上籠蒸,搭配海膽濃汁,頗為奢華。明知這不會是海膽的最佳狀態,不過既然主從分明,破格演出,還是讓人樂於接受。小小的黑交趾蝴蝶碗裡,綻放的是黃澄澄一片油菜花田的春光。

緊接著是燒物,和牛塩釜燒,用昆布包裹牛肉,再以天然海鹽封住,入烤箱燜燒,切片色如胭脂輕染,還看得到一絲絲半透明的脂肪穿梭,盛在鐵繪香菇紋小皿中,擺上一朵真的烤香菇,十分俏皮。牛肉火候確實完美,鮮嫩多汁,恰逢週日,英國同學笑稱,這應該是她吃過最強的Sunday Roast。附上沾醬兩種,一是清爽的洋蔥醋汁,另一自製胡麻醬。
因為同行女同學眾多,戰力不足,牛肉片片往這裡遞來,這種節骨眼怎忍心拒絕?照單全收,吃完已經飽了七分。喘息之際,又攻上來小盅一個,猶如陶製的shot glass,裡頭裝著深褐色汁液,好奇的小啜一口,喝~ 好傢伙,整個人被它電了一下,幾秒後才回過神來。這根本就是甲殼素原汁嘛?蝦的香氣精華全都濃縮在內,一飲而盡,又饞了。


酢物如同八寸一般多樣,洋洋灑灑六種,延續季節主題,使用各種春天乍現的食材,像是うるい、蕗の薹(款冬)、楤芽等等山菜,日本人相信吃這些初發芽的野菜能帶來活力,實際味道上也就圖個野趣,也許是我不解風情,六樣小菜中印象最深的還是螢烏賊。

強肴出現,代表接近尾聲,一個綠釉京型土鍋飄著黑呼呼一層紫菜,下面用銀炭子燒著保溫。紫菜湯?會不會太普通?拿勺一舀,發現只是披著羊皮的狼,蓋在紫菜下面的,是筍塊、海鰻、和龍蝦,回應剛才同學的感言,這大概是我嚐過最強的紫菜湯了…可惜找不到蛋花。

吃到御飯時,已是人仰馬翻,大家都快吃不動。但眼前這十二樣食材做成的散壽司,無論如何也要扒兩口,一旁還配上白味噌與法連草打成的野菜湯止椀。看著檯面上還有好幾碗飯剩著,這時我提議,打包!美國同學聽了快暈過去,“No! I don’t wanna ask a doggy bag in this kind of restaurant… ”,我說,聽我的準沒錯。隔天中午,她們果然見識了生命中最豐盛的「Doggy Bag」,兩盒便當打開,就跟全新的一樣,上頭的鮭魚子、海鰻、山椒葉、煎蛋等等全部重鋪了一遍。

正餐告一段落,一杯焙茶下肚,舒緩許多。欣賞著手中的鐵繪蘭紋粉青杯,蘭花葉展現著隨性粗獷的筆意,應和著粗釉,與杯中的粗茶。甜點採和風洋食,煎焙大麥冰淇淋,與卡士達烘蛋糕,簡單清爽,可以在極度飽食的狀態下順利吃完,恰如其分的一品。

雖然懷石料理的初衷早已模糊,功能遠遠超過為茶道暖胃,但形式上,當然還是要以一碗抹茶作收。喝抹茶少不了茶點,今天的和菓子是櫻餅,以櫻花葉包裹麻糬,內含紅豆餡。接著剛刷好的抹茶上桌,盛在醬黃色茶碗中。觀其器型釉色,判斷應該是高麗茶碗中的伊羅保,成色要比古伊羅保更加濃郁,襯著鮮綠的抹茶,有股春發大地之感,再次呼應了整套料理的主題。

一套京懷石吃下來,等於一種全面性的文化體驗,順便上了一堂瓷器課,受益匪淺,其實不光是陶瓷,這裡的漆器、竹器、木器、玻璃器…全都有獨到品味,甚至置筷子的小銀錠、墊酒瓶的小竹籃、吃和菓子的黑文字木籤(用一種樟科木所製)等等…,沒有一樣細節是敷衍了事。更重要的,料理還原了這些器物的生命,成器以致用,才是人類造物的法則。很高興看到這些鍋碗杯盤們,快樂的在京都的老料亭裡活躍著,比起它們關在博物館裡的同胞,幸福萬分。

這一家的故事能追溯到安土桃山時代,經營菊乃井料亭的村田家,曾經是侍奉過高台院(豐臣秀吉正室)的茶人,世代都住在高台寺,大正奉還後,沒了差事,只好以懷石料理的技藝維生,後來乾脆就在高台寺邊上開起了料亭。
一九一二年,菊乃井創立。菊乃井的名字,來自東山腳下一口著名的古井─「菊水の井」,位在高台寺西側,水質清澈甘柔,因為泉湧如菊花瓣,故名菊水,據說高台院當年即用此井水泡茶。如今的菊乃井,仍採用相似於菊水の井的水源。用好水,是菊乃井的堅持,並非全然的吹毛求疵,當水中的碳酸鈣含量超過60PPM時,昆布裏的穀胺酸是難以釋出的,這嚴重影響到日本料理的靈魂─出汁的製作。即使遠在東京的分店,用的還是京都送去的水。
藏在祇園的最深處,菊乃井本店的門面並不張揚,有如尋常百姓的老宅,又隱隱透著一股神秘氣質,引人一探究竟。走進玄關,滿是春天的桃花吊掛,腳下踩著兩塊巨岩,氣派油然而生,抬頭間,只見三位女侍跪在面前,伏地鞠躬。
我們一行八人佔據了二樓的大包廂,其面積再坐一倍人也有餘,空間顯得十分寬裕,房間盡頭是一精緻的小庭院,床の間擺上了四季花卉掛軸,畫功一般,設色還算素雅。矮櫃上的插花則別有風情,以信樂瓶插上白桃,再搭配一株含苞待放的山茶,咫尺間流露無限春意。

菜單是事前決定的,我們只點了幾瓶菊乃井自家標牌的清酒,兩位女侍旋即退下。沒多久,送來了先付,隠れ梅。
這是菊乃井在早春的招牌開胃菜,靈感來自三月的景色,當繁天將落的梅花覆上最後一場春雪,這樣的意境被轉換到餐桌上。朱漆蒔繪碗裡擺了一顆以高湯煮過的梅干,上附一層雪白的醬,是用新鮮鯛魚的精白,調以磨碎的白芝麻,清鮮高雅,與鹹酸的梅子兩相融合,無論是口味還是境界,都讓人折服,做為一道開胃菜,堪稱經典。漆碗的蓋子,則翻過來斟入了濁酒,更加點出春天的到訪。眼前的畫面由紅、白、黑、金四色構成,喜氣,卻不俗媚,從漆桌、漆盤、漆碗到碗中的料理,這層次,是由文化底蘊堆砌而成。

清酒接著上桌,配合隨之而來的八寸。酒是菊乃井委託京都老店松本酒造製作,此兩百年歷史的酒造至今仍採手工。選了純米吟釀,精米步合58%,日本酒 度+4,香氣不算濃厚,但是酒體結構穩健,純米酒的特長發揮的可圈可點,奇怪的是入喉卻不感覺重量。伏見區本就以濃醇派見長,此酒造專攻純米酒,其酒卻能搭配以清淡著稱的京料理,不能不承認確實有點門道,事後查找,似乎酒米以五百萬石為基礎,或許是其關鍵?
八寸分為山珍與海味,一皿滿是春天的菜蔬,蕨、筍、土當歸、油菜花,佐以山椒芽提味,另一側則是時鮮,白魚壽司、飯章魚、烏賊、及幾顆鮭魚卵點綴在百合之上。八寸之名源於盛器形制,即以八寸見方之盤盛菜,特別重視季節感。這裡匯集了各種當令食材,每樣食材的品質與調味都屬上乘,遺憾的是,你永遠記不住這道菜究竟什麼味道。為了展現個別原味,食材間並沒有甚麼味覺上的協調關係。朦朧間,你只知道吞下了春天。


向付為三種刺身,先上場的是一老一少,車海老,及京料理舞台上永遠的小生,鯛魚。這菜除了選材的功力,考究的是刀工,真鯛被片得薄透盤底,紋理清晰緊緻, 閃爍著淡淡光芒,每一片魚肉的邊緣仍然銳利,是高水準刺身的特徵,肉質的甘甜更不在話下。
鮪魚肚用的是三十公斤的小鮪魚,脂肪的紋路細密無比,有如葉脈般均勻分布在粉紅色嫩肉上。魚片裝在一青花盤中,其上點綴了一抹黃芥末,所附的沾醬並非適才的山葵加土佐醬油,而換上了蛋黃醬油。一片入口,飄飄欲仙,肉在咀嚼中慢慢融化,卻不會過度肥膩,適當比例的瘦肉保存鮪魚的風味,蛋黃醬油更賦予另一層次的鮮度。搭配蛋黃醬的巧思, 讓這生鮪魚搖身成為一樣獨到的菜,而非只是普通的生切魚片。
兩片吃完,正恍惚間,覺得這青花盤子越瞧越不對勁,翻過來一看,嘿,考我們來著?趕緊請來女侍詢問盤子的出處,她也答不上來,下樓問去。五分鐘後,遞來了小紙條一張:明時代古染付。果真!明朝天啟年後出口日本的外銷瓷。幸好咱們還有點眼力,差點就被他唬弄過去,用一個近四百年歷史的老盤子裝菜,可以如此的理所當然,完全沒有企圖解釋,讓人啞口無言。


蓋物一掀,黃碧照人,潮香一飄出,即知海膽來也,然而主角其實是春發的油菜花,細細切碎,攪入豆腐上籠蒸,搭配海膽濃汁,頗為奢華。明知這不會是海膽的最佳狀態,不過既然主從分明,破格演出,還是讓人樂於接受。小小的黑交趾蝴蝶碗裡,綻放的是黃澄澄一片油菜花田的春光。

緊接著是燒物,和牛塩釜燒,用昆布包裹牛肉,再以天然海鹽封住,入烤箱燜燒,切片色如胭脂輕染,還看得到一絲絲半透明的脂肪穿梭,盛在鐵繪香菇紋小皿中,擺上一朵真的烤香菇,十分俏皮。牛肉火候確實完美,鮮嫩多汁,恰逢週日,英國同學笑稱,這應該是她吃過最強的Sunday Roast。附上沾醬兩種,一是清爽的洋蔥醋汁,另一自製胡麻醬。
因為同行女同學眾多,戰力不足,牛肉片片往這裡遞來,這種節骨眼怎忍心拒絕?照單全收,吃完已經飽了七分。喘息之際,又攻上來小盅一個,猶如陶製的shot glass,裡頭裝著深褐色汁液,好奇的小啜一口,喝~ 好傢伙,整個人被它電了一下,幾秒後才回過神來。這根本就是甲殼素原汁嘛?蝦的香氣精華全都濃縮在內,一飲而盡,又饞了。


酢物如同八寸一般多樣,洋洋灑灑六種,延續季節主題,使用各種春天乍現的食材,像是うるい、蕗の薹(款冬)、楤芽等等山菜,日本人相信吃這些初發芽的野菜能帶來活力,實際味道上也就圖個野趣,也許是我不解風情,六樣小菜中印象最深的還是螢烏賊。

強肴出現,代表接近尾聲,一個綠釉京型土鍋飄著黑呼呼一層紫菜,下面用銀炭子燒著保溫。紫菜湯?會不會太普通?拿勺一舀,發現只是披著羊皮的狼,蓋在紫菜下面的,是筍塊、海鰻、和龍蝦,回應剛才同學的感言,這大概是我嚐過最強的紫菜湯了…可惜找不到蛋花。

吃到御飯時,已是人仰馬翻,大家都快吃不動。但眼前這十二樣食材做成的散壽司,無論如何也要扒兩口,一旁還配上白味噌與法連草打成的野菜湯止椀。看著檯面上還有好幾碗飯剩著,這時我提議,打包!美國同學聽了快暈過去,“No! I don’t wanna ask a doggy bag in this kind of restaurant… ”,我說,聽我的準沒錯。隔天中午,她們果然見識了生命中最豐盛的「Doggy Bag」,兩盒便當打開,就跟全新的一樣,上頭的鮭魚子、海鰻、山椒葉、煎蛋等等全部重鋪了一遍。

正餐告一段落,一杯焙茶下肚,舒緩許多。欣賞著手中的鐵繪蘭紋粉青杯,蘭花葉展現著隨性粗獷的筆意,應和著粗釉,與杯中的粗茶。甜點採和風洋食,煎焙大麥冰淇淋,與卡士達烘蛋糕,簡單清爽,可以在極度飽食的狀態下順利吃完,恰如其分的一品。

雖然懷石料理的初衷早已模糊,功能遠遠超過為茶道暖胃,但形式上,當然還是要以一碗抹茶作收。喝抹茶少不了茶點,今天的和菓子是櫻餅,以櫻花葉包裹麻糬,內含紅豆餡。接著剛刷好的抹茶上桌,盛在醬黃色茶碗中。觀其器型釉色,判斷應該是高麗茶碗中的伊羅保,成色要比古伊羅保更加濃郁,襯著鮮綠的抹茶,有股春發大地之感,再次呼應了整套料理的主題。

一套京懷石吃下來,等於一種全面性的文化體驗,順便上了一堂瓷器課,受益匪淺,其實不光是陶瓷,這裡的漆器、竹器、木器、玻璃器…全都有獨到品味,甚至置筷子的小銀錠、墊酒瓶的小竹籃、吃和菓子的黑文字木籤(用一種樟科木所製)等等…,沒有一樣細節是敷衍了事。更重要的,料理還原了這些器物的生命,成器以致用,才是人類造物的法則。很高興看到這些鍋碗杯盤們,快樂的在京都的老料亭裡活躍著,比起它們關在博物館裡的同胞,幸福萬分。
4.26.2010
原點廚房
.

.
死皮賴臉跟同學討了海苔幾片,是她母親手工自製的,大老遠從韓國帶回倫敦。此海苔色如黑漆,滿佈細白芝麻,甚厚,初聞無味,以烤箱烘十分鐘,原本用來凝結海苔的米漿被烤得焦香,夾著海苔的潮香,芝麻的清香,同時併發,威力無窮,口感酥脆又帶咬勁,其味濃郁,像是一次咬下一疊的普通海苔片,但鹽份是純天然的,只加了少許純釀醬油提鮮,一點不鹹膩。這包傑出的小點心,加深了我對她家廚房的遙想。
之前常聽這同學想念母親的菜,鄉愁中又帶著自豪,刻意聊起:
我問:「妳母親肯定不用味精這種東西吧?」
她說:「當然沒有。」
「那白糖呢?」
「我家沒有白糖,我媽自己熬飴糖,不然就用蜂蜜。」
「你們家的醬油有什麼講究沒有?」
「不知道,我媽媽自己釀的。」
「…………………………」
「那…..她用什麼樣的豆子釀醬油呢?」
「不知道,我媽媽自己種的。」
「…………………………」
不可思議二十一世紀還有這樣的廚房,一切從零開始,謹守古法秘方,自產自用,純粹天然,杜絕一切化學原料滲透,保留了食物那最後一份純真,足以列為文化遺產。她們家在光陽的海邊,背後有座私有的山,海鮮自捕,蔬果自種,一切調料自製,當然還少不了形形色色的泡菜,大大小小的陶罐常備有二三十個,時空似乎停留在數個世紀前,在那個人們還取之自然、法於自然的美好年代。
為了孩子們的健康,山上所有的蔬果採有機栽培,等待完熟的最佳狀態摘取。各種菜品與烹調秘訣,是代代相傳的珍味,也是先人智慧的積累。其實這樣的廚房,從前在韓國鄉間不算罕見,如今隨著現代化逐漸消逝。曾幾何時,人們記憶裡母親的菜、家鄉的味、食物的真面貌,都變得如此模糊。什麼是家的感覺?也慢慢有不同的理解了。

.
死皮賴臉跟同學討了海苔幾片,是她母親手工自製的,大老遠從韓國帶回倫敦。此海苔色如黑漆,滿佈細白芝麻,甚厚,初聞無味,以烤箱烘十分鐘,原本用來凝結海苔的米漿被烤得焦香,夾著海苔的潮香,芝麻的清香,同時併發,威力無窮,口感酥脆又帶咬勁,其味濃郁,像是一次咬下一疊的普通海苔片,但鹽份是純天然的,只加了少許純釀醬油提鮮,一點不鹹膩。這包傑出的小點心,加深了我對她家廚房的遙想。
之前常聽這同學想念母親的菜,鄉愁中又帶著自豪,刻意聊起:
我問:「妳母親肯定不用味精這種東西吧?」
她說:「當然沒有。」
「那白糖呢?」
「我家沒有白糖,我媽自己熬飴糖,不然就用蜂蜜。」
「你們家的醬油有什麼講究沒有?」
「不知道,我媽媽自己釀的。」
「…………………………」
「那…..她用什麼樣的豆子釀醬油呢?」
「不知道,我媽媽自己種的。」
「…………………………」
不可思議二十一世紀還有這樣的廚房,一切從零開始,謹守古法秘方,自產自用,純粹天然,杜絕一切化學原料滲透,保留了食物那最後一份純真,足以列為文化遺產。她們家在光陽的海邊,背後有座私有的山,海鮮自捕,蔬果自種,一切調料自製,當然還少不了形形色色的泡菜,大大小小的陶罐常備有二三十個,時空似乎停留在數個世紀前,在那個人們還取之自然、法於自然的美好年代。
為了孩子們的健康,山上所有的蔬果採有機栽培,等待完熟的最佳狀態摘取。各種菜品與烹調秘訣,是代代相傳的珍味,也是先人智慧的積累。其實這樣的廚房,從前在韓國鄉間不算罕見,如今隨著現代化逐漸消逝。曾幾何時,人們記憶裡母親的菜、家鄉的味、食物的真面貌,都變得如此模糊。什麼是家的感覺?也慢慢有不同的理解了。

4.25.2010
4.21.2010
人間國寶
.

.
人間國寶,老覺得這是個很美的頭銜,但從中文字面上,難瞧出什麼意思,改從英文翻譯,Living National Treasure,活國寶是也。
五零年代,日本將無形文化財列為保護對象,其中包括從事傳統戲曲與音樂的演藝人員,以及保存傳統工藝的匠師,這些人可能在舉手投足間展現出非凡的藝術,或是在幾番擘畫後創作成一方珍寶。為此,人們選出其中佼佼者,並冠以「人間國寶」的稱謂,以表彰其人對文化上的貢獻。有趣的是,這其中沒有畫家,沒有雕刻家,沒有現代人眼裡的"藝術家"。此制度的重點在於「保護」,保護這些文化繼承者,也保護他們所堅持的傳統;進一步想,如今這世道上充斥的種種藝術品,百年之後,又有多少能列為國寶呢?
京都之行有幸就拜訪了一位人間國寶─森口邦彥。京友禪染織的繼承者,與父親森口華弘生前同列為人間國寶,傳為一時佳話。
森口夫婦住在一棟傳統老宅中,藏身尋常小巷,而作坊就在樓上,生活與創作,只有一梯之隔。當天他身著一襲黑襯衫,外罩淡粉色毛衣,映著滿頭銀髮,俐落瀟灑,乍看實在很難與一位和服染織大師聯想在一起。雖然能用英文與我們對答如流,他仍直說抱歉,自己的英文不好,起先以為他太謙虛,後來才發現,他年輕時是在法國學藝,流利的是法文。
先放了一段父親生前的紀錄片,介紹京友禪的整個製作流程,以及森口華弘老先生的創作風格。追憶起兩年前剛過世的父親,森口先生的言談中,流露出一股濃濃的思念。他自豪的向我們解說客廳牆上懸掛的一張照片,裡頭兩對夫婦,昭和天皇伉儷與英女皇伊莉莎白同夫婿,照片中的良子皇后,穿的正是他父親的作品。
.
在工作室裡,他展示了自己的創作工具及作品,本以為森口先生定是繼承了父親的畢生絕學,並延續此派家風,但當他拿出自己的作品,卻全然不是那麼回事。他以理性的幾何圖形為創作主軸,和父親的徒手花卉圖案完全兩個方向,隨即讓人明白,父子倆同登這人間國寶的頭銜,絕非偶然,他早已走出自己的路,一條跨越古今的新路子。
從一個基本的幾何圖案開始,逐漸在大小、形體、顏色或密度上改變,與現在建築界時興的參數變量設計,如出一轍,只是計算的工具有異,一個人腦,一個電腦。為了單獨一件作品,他畫出滿滿一本設計稿,每一張都是精密計算的尺規做圖,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精確尺寸標記,因為這是草稿、是設計圖、又兼施工圖。也許只是一個參量改變,重畫,一直發展出令自己滿意的結果。接下來才是二十多道傳統友禪的工序,包括一種家傳灑粉的技術,讓某些幾何塊面呈現出天然紋理,不管你在哪個尺度上看,都能有對應的設計密度。
最駭人的,其實是最後一樣形變參數,人體。確切一點說,女體,還是動態的。森口先生強調,雖然他做的是和服染織,不過他永遠以穿著後的效果來考量他的設計,當這些平面圖騰開始轉換為立體,才是它真正散發魅力的時刻。他說,現在世界上很多博物館收購他的作品,他感到榮幸,但同時也覺得悲傷,因為他希望他的創作能真正被使用,被穿上,這才是一個和服染織者的幸福。
完全同意,少了上帝決定的終極曲線參數,怎堪完美?


.
人間國寶,老覺得這是個很美的頭銜,但從中文字面上,難瞧出什麼意思,改從英文翻譯,Living National Treasure,活國寶是也。
五零年代,日本將無形文化財列為保護對象,其中包括從事傳統戲曲與音樂的演藝人員,以及保存傳統工藝的匠師,這些人可能在舉手投足間展現出非凡的藝術,或是在幾番擘畫後創作成一方珍寶。為此,人們選出其中佼佼者,並冠以「人間國寶」的稱謂,以表彰其人對文化上的貢獻。有趣的是,這其中沒有畫家,沒有雕刻家,沒有現代人眼裡的"藝術家"。此制度的重點在於「保護」,保護這些文化繼承者,也保護他們所堅持的傳統;進一步想,如今這世道上充斥的種種藝術品,百年之後,又有多少能列為國寶呢?
京都之行有幸就拜訪了一位人間國寶─森口邦彥。京友禪染織的繼承者,與父親森口華弘生前同列為人間國寶,傳為一時佳話。
森口夫婦住在一棟傳統老宅中,藏身尋常小巷,而作坊就在樓上,生活與創作,只有一梯之隔。當天他身著一襲黑襯衫,外罩淡粉色毛衣,映著滿頭銀髮,俐落瀟灑,乍看實在很難與一位和服染織大師聯想在一起。雖然能用英文與我們對答如流,他仍直說抱歉,自己的英文不好,起先以為他太謙虛,後來才發現,他年輕時是在法國學藝,流利的是法文。
先放了一段父親生前的紀錄片,介紹京友禪的整個製作流程,以及森口華弘老先生的創作風格。追憶起兩年前剛過世的父親,森口先生的言談中,流露出一股濃濃的思念。他自豪的向我們解說客廳牆上懸掛的一張照片,裡頭兩對夫婦,昭和天皇伉儷與英女皇伊莉莎白同夫婿,照片中的良子皇后,穿的正是他父親的作品。

在工作室裡,他展示了自己的創作工具及作品,本以為森口先生定是繼承了父親的畢生絕學,並延續此派家風,但當他拿出自己的作品,卻全然不是那麼回事。他以理性的幾何圖形為創作主軸,和父親的徒手花卉圖案完全兩個方向,隨即讓人明白,父子倆同登這人間國寶的頭銜,絕非偶然,他早已走出自己的路,一條跨越古今的新路子。
從一個基本的幾何圖案開始,逐漸在大小、形體、顏色或密度上改變,與現在建築界時興的參數變量設計,如出一轍,只是計算的工具有異,一個人腦,一個電腦。為了單獨一件作品,他畫出滿滿一本設計稿,每一張都是精密計算的尺規做圖,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精確尺寸標記,因為這是草稿、是設計圖、又兼施工圖。也許只是一個參量改變,重畫,一直發展出令自己滿意的結果。接下來才是二十多道傳統友禪的工序,包括一種家傳灑粉的技術,讓某些幾何塊面呈現出天然紋理,不管你在哪個尺度上看,都能有對應的設計密度。
最駭人的,其實是最後一樣形變參數,人體。確切一點說,女體,還是動態的。森口先生強調,雖然他做的是和服染織,不過他永遠以穿著後的效果來考量他的設計,當這些平面圖騰開始轉換為立體,才是它真正散發魅力的時刻。他說,現在世界上很多博物館收購他的作品,他感到榮幸,但同時也覺得悲傷,因為他希望他的創作能真正被使用,被穿上,這才是一個和服染織者的幸福。
完全同意,少了上帝決定的終極曲線參數,怎堪完美?


4.15.2010
淨土
4.14.2010
麻油碟
.

.
亞洲人的餐桌上永遠少不了一碟蘸醬。上廣東館子,辣椒醬肯定不能少,講究一點的,叫XO醬;日本料理,醬油加山葵,絕大部分的生食都仰仗它;韓國菜,最經典的則是麻油碟,碟中無他,就只麻油和椒鹽兩樣。
在韓國見識了麻油碟的威力,蘸生牛肉、蘸生鮑魚、蘸章魚活造、蘸了一堆叫不上號的水生軟體動物…,芝麻是烘培過的,其油殺腥且提鮮,蘸魚也許口味太重,其它生猛海鮮則是絕配。回倫敦前在首爾的新世界百貨挑了一瓶上好麻油,用微發芽的芝麻壓榨,是芝麻榨油最好的狀態,價錢頗嚇人,在中國大概能打一缸麻油泡澡。
問題出在倫敦既沒生猛海鮮,生牛肉也有疑慮,只能寄情於熟食。買上幾斤牛肋骨與小牛腿骨,先去血水,大火燒開,水呈黑則倒去,反覆煮上幾次,最後熬它八小時,直到湯色渾白,又名雪濃湯。這玩意在韓國是醒酒用的,傳統還會加入牛血,古代當曉鐘一響,城門乍開,醒酒湯販子也就抵達了,滿城宿醉的官家豪族們早遣下人在此候著。如此強勁的早餐,世間罕有,琢磨著應該在倫敦各大夜店據點擺攤,大發利市。
我用此湯燉牛尾,燒至湯濃肉爛,牛尾取出沾麻油碟吃,碟中除了麻油,還調了上等竹鹽。竹鹽乃以竹筒包鹽反覆烤製而成,鹽細如粉,鹹度適中,暗藏了一股鮮勁,韓國人當作食品兼保健藥品。此麻油蘸碟堪稱極致,化入口中,感覺全身毛孔都透著麻油味,即使配上牛尾這種下腳料,也能登大雅之堂,美中不足的還是盛器,骨瓷湯盤過於細緻,裝這粗菜怎麼看也不順眼,如備有一朝鮮粉青沙器大碗,一切就真對味了。

.


.
亞洲人的餐桌上永遠少不了一碟蘸醬。上廣東館子,辣椒醬肯定不能少,講究一點的,叫XO醬;日本料理,醬油加山葵,絕大部分的生食都仰仗它;韓國菜,最經典的則是麻油碟,碟中無他,就只麻油和椒鹽兩樣。
在韓國見識了麻油碟的威力,蘸生牛肉、蘸生鮑魚、蘸章魚活造、蘸了一堆叫不上號的水生軟體動物…,芝麻是烘培過的,其油殺腥且提鮮,蘸魚也許口味太重,其它生猛海鮮則是絕配。回倫敦前在首爾的新世界百貨挑了一瓶上好麻油,用微發芽的芝麻壓榨,是芝麻榨油最好的狀態,價錢頗嚇人,在中國大概能打一缸麻油泡澡。
問題出在倫敦既沒生猛海鮮,生牛肉也有疑慮,只能寄情於熟食。買上幾斤牛肋骨與小牛腿骨,先去血水,大火燒開,水呈黑則倒去,反覆煮上幾次,最後熬它八小時,直到湯色渾白,又名雪濃湯。這玩意在韓國是醒酒用的,傳統還會加入牛血,古代當曉鐘一響,城門乍開,醒酒湯販子也就抵達了,滿城宿醉的官家豪族們早遣下人在此候著。如此強勁的早餐,世間罕有,琢磨著應該在倫敦各大夜店據點擺攤,大發利市。
我用此湯燉牛尾,燒至湯濃肉爛,牛尾取出沾麻油碟吃,碟中除了麻油,還調了上等竹鹽。竹鹽乃以竹筒包鹽反覆烤製而成,鹽細如粉,鹹度適中,暗藏了一股鮮勁,韓國人當作食品兼保健藥品。此麻油蘸碟堪稱極致,化入口中,感覺全身毛孔都透著麻油味,即使配上牛尾這種下腳料,也能登大雅之堂,美中不足的還是盛器,骨瓷湯盤過於細緻,裝這粗菜怎麼看也不順眼,如備有一朝鮮粉青沙器大碗,一切就真對味了。

.

粉青沙器大碗 15~16世紀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4.07.2010
4.05.2010
項氏名瓷圖譜
.
.
前陣子研究祭紅,無意間翻到這本寶貝,項氏歷代名瓷圖譜,傳為項子京晚年之作,民國二十年由北平觶齋書社重新刊印,線裝本燙金封面,中英對照,以一雲字函套封起,除了套盒略有脫損,內部紙質如新,猜想是因為躺在倫敦的圖書館裡,少有人翻動,這狀態和質感真能讓愛書人感動得掉淚。
談到此書身世頗有爭議。序言中的官方說法是,此書由明末收藏大家項子京集錄生平所見所藏八十三器,分門別類,詳加註解,並輔以彩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圖文並茂的瓷器收藏專書。滿清入關後,項氏收藏被一千夫長汪六水所掠,書展轉流入怡王府,清末被英人卜士禮帶回倫敦,卻毀於火災,幸有一畫師李澄淵曾在之前臨寫,後由郭葆昌兩相校勘後重新發行。有學者根據書中用詞與集圖,議論此書並非真由墨林所著,可能為十七世紀偽造。我對真偽之辯沒什麼興致,真正有趣的是書中許多讓人兩眼發直的寶物,是傳世品中找不到的,甚至想都想不到。
明宣窯祭紅朱霞映雪魚耳彝爐,匪夷所思的珍品,不單是那朱霞映雪的美感令人屏息,紅白各半的構圖本身更是罕見。這紅白兩色在明初是別具意涵的,眾所皆知朱元璋酷愛紅色,和他早期出身紅巾軍與明教有關,當了皇帝後甚至直接下令宮中用色以红為貴。但他那回來篡位的兒子朱棣卻獨鍾白色,在元舊都待了二十多年,連品味都很蒙古(蒙古人尚白,朱棣受封燕王,藩北平),早期永樂朝中用瓷一律以甜白為主。
這只宣德出產的雙色瓷爐就很引人遐想了,通常單色瓷乃祭祀用,所謂祭紅瓷,就是用在日壇祭祀的禮器,日屬火,器皆採紅色,故得名。紅白雙色,一般只見於青花釉裏紅,銅紅紋飾畫於白胎上,與此審美情趣大不相同。半红半白,究竟是意外?有特殊目的?還是一種美學突破呢?項子京評:紅白交映,炫耀眉目,真歷代名瓷之首冠也,周身栗文隱起,稀世之奇珍也。而如今,我們也只能在書中憑弔了。

前陣子研究祭紅,無意間翻到這本寶貝,項氏歷代名瓷圖譜,傳為項子京晚年之作,民國二十年由北平觶齋書社重新刊印,線裝本燙金封面,中英對照,以一雲字函套封起,除了套盒略有脫損,內部紙質如新,猜想是因為躺在倫敦的圖書館裡,少有人翻動,這狀態和質感真能讓愛書人感動得掉淚。
談到此書身世頗有爭議。序言中的官方說法是,此書由明末收藏大家項子京集錄生平所見所藏八十三器,分門別類,詳加註解,並輔以彩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圖文並茂的瓷器收藏專書。滿清入關後,項氏收藏被一千夫長汪六水所掠,書展轉流入怡王府,清末被英人卜士禮帶回倫敦,卻毀於火災,幸有一畫師李澄淵曾在之前臨寫,後由郭葆昌兩相校勘後重新發行。有學者根據書中用詞與集圖,議論此書並非真由墨林所著,可能為十七世紀偽造。我對真偽之辯沒什麼興致,真正有趣的是書中許多讓人兩眼發直的寶物,是傳世品中找不到的,甚至想都想不到。
明宣窯祭紅朱霞映雪魚耳彝爐,匪夷所思的珍品,不單是那朱霞映雪的美感令人屏息,紅白各半的構圖本身更是罕見。這紅白兩色在明初是別具意涵的,眾所皆知朱元璋酷愛紅色,和他早期出身紅巾軍與明教有關,當了皇帝後甚至直接下令宮中用色以红為貴。但他那回來篡位的兒子朱棣卻獨鍾白色,在元舊都待了二十多年,連品味都很蒙古(蒙古人尚白,朱棣受封燕王,藩北平),早期永樂朝中用瓷一律以甜白為主。
這只宣德出產的雙色瓷爐就很引人遐想了,通常單色瓷乃祭祀用,所謂祭紅瓷,就是用在日壇祭祀的禮器,日屬火,器皆採紅色,故得名。紅白雙色,一般只見於青花釉裏紅,銅紅紋飾畫於白胎上,與此審美情趣大不相同。半红半白,究竟是意外?有特殊目的?還是一種美學突破呢?項子京評:紅白交映,炫耀眉目,真歷代名瓷之首冠也,周身栗文隱起,稀世之奇珍也。而如今,我們也只能在書中憑弔了。

4.03.2010
燒鳥
.
.
走出代々木上原駅,和老同學碰了面,今晚由他安排,事前只要求找個喝酒聊天的好地方。兩句寒喧之際已轉過幾條小巷,停在一棟灰色小屋前。當時天色已暗,隱約間,除了門邊一盆檸檬樹,只見兩個小字印在白布簾上 ─「ふく」,連個窗戶都找不到,神秘兮兮,完全沒企圖說明這葫蘆裡賣得什麼藥。
但這下我樂了,直覺告訴我,此店不俗。
進了門,喧鬧一片,小小店家座無虛席,擠著滿滿在地熟客,圍繞一清水混凝土方臺,烤爐位在中央,炊煙裊裊,爐旁戴著銀框眼鏡的斯文小師傅,全神貫注地盯著手中肉串,而烤臺大小正好是一個人能夠掌控的尺寸,雙手來回穿梭,有如DJ打碟。身後牆上木牌寫著「紀州備長碳使用店」。
燒鳥店,正中下懷。
.
菜單遞上,簡單一面,烤雞有十八款,配上海鮮、蔬菜和少許其他料理。讀完一遍,就著陣陣飄來的炭香,口中已是波濤洶湧。趕緊先點一輪吧,我說,胡亂指了十來樣,清酒兩杯。不久,送來了第一串…
「咦?這顏色?這是雞肝嗎?」
可憐我這倫敦來的鄉巴佬,這麼粉的雞肝還真沒見過,要不是用舌頭確認了一下,我甚至懷疑這是鵝肝偽裝的,此肝的脂肪含量已經逼近傳說中的白肝了,難道今天宰的這雞肥碩異常?
接著來了兩樣小菜,鱈魚精白,雞胸肉刺身。同學說,這白子在他老家北海道,要多少有多少,讓我多吃點。嘿,那我就老實不客氣啦,整碗給我嗑個精光。雞胸甜若魚生,雞肉品質一覽無疑,這種掀老底的菜,不是每間餐廳都敢端上來,用的是千葉縣產地雞。
一串串料理不斷遞來,雞腿、雞胗、雞心、雞肉丸子、雞皮、雞屁股、雞軟骨…,越吃越驚奇,全在水準之上,沒有一道只是普通程度。盛器用的是近似備前的無釉陶盤,以及朝鮮風白釉盤,襯著串烤,散發一股寂靜風味。此店不喜歡用醬,多以鹽燒為主,對食材品質相當自豪,連烤鵪鶉蛋都只用椒鹽,蛋黃熟度精準,服了。調味簡單,不代表功夫少下,從雞各部位的切割、如何上串、用鹽多寡、火候掌握,每個環節都有講究,能以單一材料,單一烹調法,單一調味,鑽研至如斯境界,世上也只有日本人辦得到。
上癮了,開始狂點,所有的雞肉料理全掃一遍,還有牛肉及海鮮,當然蔬菜也不能放過。其中試了一個叫せせり的東西,驚為天人,也以簡單鹽烤方式,點綴一搓新鮮山葵末,備長炭補足了香氣,一口咬下,鮮嫩多汁,內部還是半生,肉質雖軟卻帶有一絲咬勁。原來這是雞脖子上一塊嫩肉,一隻雞取不到40克,就是眼前這塊了。一塊當然不夠,索性其它兩種口味都叫上,鹹梅紫蘇、海苔納豆,別有一番滋味。這時候飲料也從吟釀換成了啤酒,因為瞥見一款夏威夷產的Pale Ale,好奇心大作,一喝果然出色,適才幾杯清酒也都和燒烤搭配得宜,雖然選擇不多,這酒單挑得頗精。
就這樣到了第四輪點菜…看看肚皮,該是棄械投降的時候了,但在這之前,來點主食吧!點了自家煙薰起司、培根麻糬卷、以及烤飯糰,完美句點,無比滿足,帳目一看,今晚吃了三十一品。
這天是日本行的第一天,從早上六點築地的一碗海膽蓋飯開始…


走出代々木上原駅,和老同學碰了面,今晚由他安排,事前只要求找個喝酒聊天的好地方。兩句寒喧之際已轉過幾條小巷,停在一棟灰色小屋前。當時天色已暗,隱約間,除了門邊一盆檸檬樹,只見兩個小字印在白布簾上 ─「ふく」,連個窗戶都找不到,神秘兮兮,完全沒企圖說明這葫蘆裡賣得什麼藥。
但這下我樂了,直覺告訴我,此店不俗。
進了門,喧鬧一片,小小店家座無虛席,擠著滿滿在地熟客,圍繞一清水混凝土方臺,烤爐位在中央,炊煙裊裊,爐旁戴著銀框眼鏡的斯文小師傅,全神貫注地盯著手中肉串,而烤臺大小正好是一個人能夠掌控的尺寸,雙手來回穿梭,有如DJ打碟。身後牆上木牌寫著「紀州備長碳使用店」。
燒鳥店,正中下懷。

菜單遞上,簡單一面,烤雞有十八款,配上海鮮、蔬菜和少許其他料理。讀完一遍,就著陣陣飄來的炭香,口中已是波濤洶湧。趕緊先點一輪吧,我說,胡亂指了十來樣,清酒兩杯。不久,送來了第一串…
「咦?這顏色?這是雞肝嗎?」
可憐我這倫敦來的鄉巴佬,這麼粉的雞肝還真沒見過,要不是用舌頭確認了一下,我甚至懷疑這是鵝肝偽裝的,此肝的脂肪含量已經逼近傳說中的白肝了,難道今天宰的這雞肥碩異常?
接著來了兩樣小菜,鱈魚精白,雞胸肉刺身。同學說,這白子在他老家北海道,要多少有多少,讓我多吃點。嘿,那我就老實不客氣啦,整碗給我嗑個精光。雞胸甜若魚生,雞肉品質一覽無疑,這種掀老底的菜,不是每間餐廳都敢端上來,用的是千葉縣產地雞。
一串串料理不斷遞來,雞腿、雞胗、雞心、雞肉丸子、雞皮、雞屁股、雞軟骨…,越吃越驚奇,全在水準之上,沒有一道只是普通程度。盛器用的是近似備前的無釉陶盤,以及朝鮮風白釉盤,襯著串烤,散發一股寂靜風味。此店不喜歡用醬,多以鹽燒為主,對食材品質相當自豪,連烤鵪鶉蛋都只用椒鹽,蛋黃熟度精準,服了。調味簡單,不代表功夫少下,從雞各部位的切割、如何上串、用鹽多寡、火候掌握,每個環節都有講究,能以單一材料,單一烹調法,單一調味,鑽研至如斯境界,世上也只有日本人辦得到。
上癮了,開始狂點,所有的雞肉料理全掃一遍,還有牛肉及海鮮,當然蔬菜也不能放過。其中試了一個叫せせり的東西,驚為天人,也以簡單鹽烤方式,點綴一搓新鮮山葵末,備長炭補足了香氣,一口咬下,鮮嫩多汁,內部還是半生,肉質雖軟卻帶有一絲咬勁。原來這是雞脖子上一塊嫩肉,一隻雞取不到40克,就是眼前這塊了。一塊當然不夠,索性其它兩種口味都叫上,鹹梅紫蘇、海苔納豆,別有一番滋味。這時候飲料也從吟釀換成了啤酒,因為瞥見一款夏威夷產的Pale Ale,好奇心大作,一喝果然出色,適才幾杯清酒也都和燒烤搭配得宜,雖然選擇不多,這酒單挑得頗精。
就這樣到了第四輪點菜…看看肚皮,該是棄械投降的時候了,但在這之前,來點主食吧!點了自家煙薰起司、培根麻糬卷、以及烤飯糰,完美句點,無比滿足,帳目一看,今晚吃了三十一品。
這天是日本行的第一天,從早上六點築地的一碗海膽蓋飯開始…


3.26.2010
2.18.2010
梵像咒

金農
晉衛協畫七佛圖 顧愷之瓦官寺畫維摩詰像 前宋陸探微甘露寺畫寶檀菩薩像 謝靈運天王堂畫熾光菩薩像 梁張僧繇天皇寺畫盧舍那像 隋展子虔畫佇立觀音像 鄭法士永泰寺畫阿育王像 史道碩畫五天羅漢像 尉遲跋質那婆羅門畫寶林菩薩像 其子乙僧光澤寺畫音樂菩薩像 唐閻立本畫思維菩薩像 吳道子畫毘盧遮那佛像 盧楞伽畫降靈文殊菩薩像 楊庭光畫長壽菩薩像 翟琰畫釋迦佛像 李果奴畫無量壽佛像 王維畫孔雀明王像 韓幹畫須菩提像 周昉畫如意輪菩薩像 辛澄畫寶生佛像 左全畫師子國王變相 范瓊畫正坐佛圖 張南本聖壽寺畫賓頭變相 張騰文殊閣下畫報身如來像 梁朱繇畫香花佛像 跋異福光寺畫自在觀音像 後晉王仁壽畫彌勒下生像 南唐王齊翰畫辟支佛像 前蜀杜子瑰畫侍香菩薩像 杜齯龜畫毘盧那像 釋貫休畫應夢羅漢像 吳越釋蘊能畫妙身如來像 富玫畫白衣觀音像 宋石恪畫藥師佛像 周文矩畫今光明菩薩像 武洞清畫智積菩薩像 侯翼畫寶印菩薩像 勾龍爽畫普陀水月觀音像 李公麟畫長帶觀音像 關仝畫龍窠佛像 董源畫定光佛像 黃居寀畫著色觀音像 梁楷畫行化佛像 趙廣畫披髮觀音像 趙伯駒畫釋迦佛像 智什畫白描阿彌陀佛像 釋梵隆畫十散聖像
((四方傳抄,廣結善緣))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