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2011
3.05.2011
1.28.2011
剖面
.
Cross Section,解讀空間組織最關鍵的2D圖面,對於所有拿過筆畫圖的建築人來說,是夢魘,卻無比性感。而在牛肉界,剖面是解讀品質的唯一途徑,對眾牛人而言,它展露的是自己辛勤工作的成果。
在老牌的牛肉天堂,亞美利堅,牛肉的評等是根據第十二和十三根肋骨間的Rib Eye剖面來判別,一剖定生死,瘦肉的顏色區分成熟度,而油花的分布比例決定等級,依次排序為Prime、Choice、Select、Standard….等八級。
而在新銳牛人國日本,同樣採用以貌取牛的方式。切開第六到第七根肋骨間,先以步留等級劃出A~C三等(計算能取下多少精肉比例來分等),再判定所謂的肉質等級,以肥瘦肉的顏色、質感與大理石紋指數綜合評等,取最低值。這其中最難達成的其實也就是BMS(Beef Marbling Standard),別名霜降值,看肥肉交雜其間的多寡。BMS No.8~12可以評為最高的5級,依序下降至1級,如此算來,日本本土的和牛總共可分十五級。
怪哉?!牛肉定了等級,議了價錢,但整個過程中其實沒人嚐過味道如何,難道大把鈔票就是砸在白花花的肥肉上?很遺憾,確實如此。是,油脂含量跟美味是有正比關係,但並非絕對。懂行的老饕可能特別挑剔和牛的BMS值,縱使是A5等級,超過BMS No.10以上則敬謝不敏,嫌其吃來如嚼帶肉牛油。
個人淺見,一塊上好的草飼英國Angus,論油花,超不過日本標準的BMS No.4,但論風味,其肉汁的濃郁未必會輸滿嘴油膩的和牛;再者,Dry Age的效果主要反映在瘦肉上,太肥的肉如果用來做牛排,熟成滋味要打折;至於價錢,Angus還不到十分之一。
人始終是視覺系動物,我也不否認對霜降牛肉的愛慕之情。每到日韓的高檔肉攤,總要裝作難以抉擇,在攤前來回晃悠躊躇,陶醉在櫃裡那一張張楚楚動人的剖面之中,直到滿足了一切遐想之後才肯離去。走時,自我安慰,有句話不停在心中反覆:「牛不可貌相,知油知面不知心。」






剖面說明:
1. A-5 黑毛和牛 ,銀座 うかい亭
2. 丹波牛,京都 いろは
3. Angus sirloin, County Cork, Ireland
4. Angus rib eye, Highgrove, farm of Prince Charles
5. 首爾,南大門市場
6. 大阪,高島屋
.
Cross Section,解讀空間組織最關鍵的2D圖面,對於所有拿過筆畫圖的建築人來說,是夢魘,卻無比性感。而在牛肉界,剖面是解讀品質的唯一途徑,對眾牛人而言,它展露的是自己辛勤工作的成果。
在老牌的牛肉天堂,亞美利堅,牛肉的評等是根據第十二和十三根肋骨間的Rib Eye剖面來判別,一剖定生死,瘦肉的顏色區分成熟度,而油花的分布比例決定等級,依次排序為Prime、Choice、Select、Standard….等八級。
而在新銳牛人國日本,同樣採用以貌取牛的方式。切開第六到第七根肋骨間,先以步留等級劃出A~C三等(計算能取下多少精肉比例來分等),再判定所謂的肉質等級,以肥瘦肉的顏色、質感與大理石紋指數綜合評等,取最低值。這其中最難達成的其實也就是BMS(Beef Marbling Standard),別名霜降值,看肥肉交雜其間的多寡。BMS No.8~12可以評為最高的5級,依序下降至1級,如此算來,日本本土的和牛總共可分十五級。
怪哉?!牛肉定了等級,議了價錢,但整個過程中其實沒人嚐過味道如何,難道大把鈔票就是砸在白花花的肥肉上?很遺憾,確實如此。是,油脂含量跟美味是有正比關係,但並非絕對。懂行的老饕可能特別挑剔和牛的BMS值,縱使是A5等級,超過BMS No.10以上則敬謝不敏,嫌其吃來如嚼帶肉牛油。
個人淺見,一塊上好的草飼英國Angus,論油花,超不過日本標準的BMS No.4,但論風味,其肉汁的濃郁未必會輸滿嘴油膩的和牛;再者,Dry Age的效果主要反映在瘦肉上,太肥的肉如果用來做牛排,熟成滋味要打折;至於價錢,Angus還不到十分之一。
人始終是視覺系動物,我也不否認對霜降牛肉的愛慕之情。每到日韓的高檔肉攤,總要裝作難以抉擇,在攤前來回晃悠躊躇,陶醉在櫃裡那一張張楚楚動人的剖面之中,直到滿足了一切遐想之後才肯離去。走時,自我安慰,有句話不停在心中反覆:「牛不可貌相,知油知面不知心。」






剖面說明:
1. A-5 黑毛和牛 ,銀座 うかい亭
2. 丹波牛,京都 いろは
3. Angus sirloin, County Cork, Ireland
4. Angus rib eye, Highgrove, farm of Prince Charles
5. 首爾,南大門市場
6. 大阪,高島屋
.
1.23.2011
1.18.2011
Two Tahitian Women
.


無邪的光底
倏然冒出一朵青雲
藍了天地
冷凝著嬌嫩的羞澀的真情
拿走吧
拿走一切你渴望的美與善
但是
親愛的賊
能不能留給我
最後一眼
那曾經屬於天堂的笑盈?
JAN 2011
Tate Modern, London
GAUGUIN- Maker of Myth
.
倏然冒出一朵青雲
藍了天地
冷凝著嬌嫩的羞澀的真情
拿走吧
拿走一切你渴望的美與善
但是
親愛的賊
能不能留給我
最後一眼
那曾經屬於天堂的笑盈?
JAN 2011
Tate Modern, London
GAUGUIN- Maker of Myth
.
1.16.2011
招福樓
.
那天,深陷在秋意裡,枯澀,但美。
在信樂的深山中,撞見日本六大古窯。瀨戶、常滑、丹波、備前、信樂、越前,齊聚美秀博物館。這裡是貝老爺子所設計的,原本收藏中國到西亞一帶文物,這年秋天卻很日本。六大古窯特展加上美秀創建人的百年誕辰展,代表本土美學意識的珍品傾巢而出,甚至驚見千利休所持的少庵井戶茶碗。這些個髒碗破罐,許多本是農家百姓的生活器具,卻被禪宗的侘寂思想提升到不同的美學高度。在缺陷中,在千變萬化的釉色裡,瞥見了無常。
隨後在信樂町陶藝之森,又遇兩位當代信樂燒大師聯展,五代上田直方,與高橋春齋。回想方才美秀所見的質樸古意,再觀眼前精湛的匠藝,欣慰這信樂燒火色窯變的神韻,仍代代傳承。靜謐的高原小鎮裡,數百年來飄蕩著陶魂青煙不斷,撩動愛陶人的心緒。臨走前,收了老匠師神崎紫峰所製的小酒杯。

告別了信樂,坐上兩節車廂的信樂高原鐵道,奔往八日市。多年前聽聞此處藏有一老店,功底深厚,四方景仰,許多料亭名師都曾在此修業。位於滋賀縣的心腹,又非觀光重鎮,老店始終保有一股神秘感。店址離車站並不遠,我們下車時天色已暗,沿著地圖找到了街廓,卻怎麼也找不到店。靈機一想,莫非是剛才經過的小公園?折回再看,在杉樹下找到了石刻的招牌,「招福樓」。
穿過了迎客松,碰到一位穿著短掛的男店員,早已站在大門口候著我們。原來裡頭才是前庭,建築物巧妙的倒座背街,庭院劃分為內外兩邊,成一凹字形,似乎不想讓人輕易發現。換上拖鞋,穿過玄關、中庭與重重廊道,最終來到今晚的包間,「久樂」。坐定時,心中一陣激動,好一個千山萬水轉途難,吃頓飯竟能如此折騰?搭了電車、巴士,再加兩趟火車,更別說之前橫飛萬里來到日本。如今,坐在百年老屋中,看著窗外庭園樹影搖曳,陣陣幽香從一旁香爐飄來,當真時空錯亂。

進來兩位女侍,一溜煙把我們散落一地的外套、皮包,通通收進專用的櫥櫃裡。仔細一瞧,還是兩個美人。這時穿著櫻花色和服的女侍開了口,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寒喧中,感覺她的問題有些奇特,問我們為何會知道他們的店,這地方是如此偏僻。我說:你們這店很出名呀,從前就聽說過,來訪一償宿願。只見她喜上眉梢。接著女將也來了,奉上自焙玄米茶迎客。我們選定了一支地酒佐餐,錦藍,大吟釀。
女侍退下後,姨媽們開始竊竊私語。陪審團一致判定,剛才那三個是母女三人,全桌只有我有異議。片刻,先付上桌,配著甜米酒。眼前是一個茶道用的香合,裡頭裝著鯛魚刺身,內裹醃香菇,微微帶酸,配上味噌漬嫩萵筍,清新宜人的開場。這時我忍不住問了衣里小姐,適才那女將是妳母親嗎?果然,姨媽們的眼力還是尖銳的,這店真的是她家所開,難怪之前問了我一些不尋常的問題。她平時負責東京分店,今天剛好回家,家裡也只有她英文比較好,另外一個長得有點像深田恭子的女侍是她妹妹。受寵若驚,今天服務我們的,全是當家。

接下來端上土缽一個,再一看原來還是茶具。一個炭斗,上覆著鮮摘的秋葉,裡頭一束束稻草紥。每人面前擺上滿是鐵釉斑的枯葉形小碟,將稻草束兩頭一擠,一顆小飯團掉進碟中,香氣四溢。乾稻草不但有秋天氣息,還帶來了稻香,飯糰裡混的是星鰻,銀杏,與栗子,這幾樣秋天的食材選得高雅,味道同樣不俗。

第三道菜,由楓葉紋黑漆碗所盛,雪白的湯料上,疊著麵麩、小蘿蔔與柚皮。乍看以為是魚漿還是花枝混合而成的海鮮丸子,一入口卻鮮甜的意外,碗中清湯同樣鮮美,回神知是純蟹肉所製。店家說明是松葉蟹,十一月上旬才開補。對於剛才的猜測,真是失禮。
生魚片採用比目魚與鮪魚中肚,佐以現磨山葵、菊花瓣與浜防風。比目魚是關西人偏愛的魚種,雖然日本公認的白肉魚王是真鯛,但逢秋冬季,這王位還得讓給比目魚代理。除了土佐醬油,另附有高湯稀釋過的割醬油,以搭配清淡的比目。兩方端正亮麗的鮪魚中肚,突顯刀工不凡,也透露出整套餐的雅氣。中肚不及大肚油潤,卻更富有魚肉滋味,是鮪魚中均衡度最佳的部位,備受許多老到饕客青睞。取中肚而捨大肚,別有用心。


燒物也是白肉魚,白皙透亮的肌理烙著琥珀紋身。當時會意不過來究竟是哪一種魚?只感覺油脂豐足,直逼鰤魚,魚味本身沒這麼強烈,優雅而有深度。以鹽燒而不用西京燒,只附上清沾醬一碟,足見店家對魚肉品質的自信。一樣小配菜用松針串起,是以麵麩長時間醬煮收乾而成。對照菜單才明白,這魚是真魚鰹,也就是鯧魚,在關西地區屬高級魚,江戶時代可比武士的薪資。如此肥厚的鯧魚以直烤方式呈現,算是頭一回嚐。而那醬麩有個美麗的名字,叫伊深時雨。

接下來的八寸教人印象深刻。追根究底,是因為沒吃過什麼八寸能教人印象深刻,玲瑯滿目的菜總是沒重點,記不清。這回的八寸有個主題,叫暗藏玄機。三樣小菜擺在一個墨竹箕上,滿落楓、朴、銀杏葉,適逢楓紅半轉之際,戶外景色正如盤中,五彩繽紛,秋光爛漫。從主碟嚐起,有醃漬過的菇與芋頭,外觀上,寒酸了點。吃了口芋,發現我又錯了,鬆軟的海老芋裡填了濃醇的內餡,是鵝肝!仔細一瞧,芋頭割開填餡的口被原樣裝回,從外表看來,它完全就是塊芋頭,一塊包藏機心的芋頭。
其他兩小碟,秉持著一樣的原則。青柚裡,盛著鮭魚卵,上有鴨兒芹,一筷子下去,發現裡頭還有一層,馬糞海膽,兩者雖稱不上搭配,品質皆屬上乘。另一小缽中,看著是粒粒晶亮的灰色小珠,衣里小姐稱它做日本的山中魚子醬,與菊花拌在一起,入口才發覺,原來主角是裹在裡頭的明蝦刺身。這所謂的山中魚子醬,是一種叫地膚子的植物果實,漢方裡是曬乾後入藥,主清溼熱,日本料理新鮮入菜,外型和口感與魚子醬有三分神似。

費了一番功夫品完八寸,緊跟著一道貌不驚人的菜,心中已經有底,不必妄加猜測,只有盛裝長皿一眼能辨認出是個織部。這道菜的賣像與配色著實可議,想來是個狠角兒。整塊入口,一股狠勁散發,肉汁四迸而出,知道遇上了地方角頭,近江牛,日本三大和牛之一。上面這些細碎的配菜是柴漬,紅紫蘇醃茄子,京都一帶盛產,其酸鮮綜合了牛肉的肥膩。看不見美麗的大理石紋油花,此道牛肉之善,全憑味覺,莫非旨在破美醜觀?

第八道菜,是烹煮的肉丸子配上豆腐皮。吃不太出來是什麼肉,猜是鳥禽,另察覺有一絲野氣,不是一般家禽,味道挺豐郁。旁邊搭配的豆皮反客為主,以油豆皮包裹著鮮豆皮,滑嫩多汁,滿是豆漿的鮮甜,更包融了鳥肉與高湯的味。後來才找出這究竟什麼鳥,乃是東北亞種的鵪鶉,雖不算瀕臨絕種,日本已有狩獵限制令,得來不易。

結尾,招福樓選擇了最樸實的方式,白米飯,配上醃菜與味噌湯。沒錯,就是如此簡單。飯,是以銅釜在爐上煮出來的,用的是秋收的新米;味噌湯上浮著的菰豆腐,是稻草綑紮後蒸出切片;湯頭雖加了重口味的八丁味噌,尚聞的出枯節的香氣;相伴的漬物,樣樣清爽可口。在如此等級的餐廳,可以認真的品嘗一碗白米飯,這終點,也就是日本料理的原點吧?


飲過一杯焙茶,飯後點心上來,紅豆湯,配上一塊烤麻糬。想著,日式甜點裡,沒有比這道更普通了,莫非又有玄機?可惜這次猜錯了,什麼玄機也沒,這碗裡有的只是"真實"。紅豆濃稠的化不開,甜而不膩,一碗湯是用兩支黑文字籤給“夾”完的。更驚訝的是那烤年糕,不僅顏色烤的漂亮,咬勁、滋味,新鮮無比,沒猜錯的話,這是用米飯現做好的年糕烤成。這碗“普通”的紅豆湯,讓記憶中所有喝過的紅豆湯顯得更普通。

招福樓與茶道淵源很深,歷代主人皆修行茶道,店裡可承辦茶懷石,並設有正式的茶屋。眼下這女將親自刷出來的薄茶反映出功夫,端上桌時仍保有一層細緻的珠沫,喝入嘴中極為滑順。茶後水果也有名堂,選了葡萄柚與洋梨,點綴了幾粒石榴瓣。突然察覺葡萄柚沒有紋路?原來這是將葡萄柚挖出果肉,榨汁,凝成果凍,再填裝回果皮之中,成了一道別緻的點心。


最後一杯茶,換上染付小杯,啜飲間,細數今日體驗。招福樓的菜,恰有如古窯陶器,寂,簡,靜,含蓄而不張,但能夠細細品味。在許多華麗風格的懷石料理橫行其道之際,還保有一份茶懷石的初衷。而茶道待客接物之心,更令人難忘。適才席間,母親隨口說想留下幾片八寸上的葉子,不久後,拿回來的是一個抽成真空包裝的透明袋子,秋葉盡在其間。今晚,如同接受了一家人的款待,在深秋之中,感受到季節的恩賜,與身心上的溫暖。此地,不知今生是否有緣再訪,但此情,卻可以永遠保存。
.
那天,深陷在秋意裡,枯澀,但美。
在信樂的深山中,撞見日本六大古窯。瀨戶、常滑、丹波、備前、信樂、越前,齊聚美秀博物館。這裡是貝老爺子所設計的,原本收藏中國到西亞一帶文物,這年秋天卻很日本。六大古窯特展加上美秀創建人的百年誕辰展,代表本土美學意識的珍品傾巢而出,甚至驚見千利休所持的少庵井戶茶碗。這些個髒碗破罐,許多本是農家百姓的生活器具,卻被禪宗的侘寂思想提升到不同的美學高度。在缺陷中,在千變萬化的釉色裡,瞥見了無常。
隨後在信樂町陶藝之森,又遇兩位當代信樂燒大師聯展,五代上田直方,與高橋春齋。回想方才美秀所見的質樸古意,再觀眼前精湛的匠藝,欣慰這信樂燒火色窯變的神韻,仍代代傳承。靜謐的高原小鎮裡,數百年來飄蕩著陶魂青煙不斷,撩動愛陶人的心緒。臨走前,收了老匠師神崎紫峰所製的小酒杯。

告別了信樂,坐上兩節車廂的信樂高原鐵道,奔往八日市。多年前聽聞此處藏有一老店,功底深厚,四方景仰,許多料亭名師都曾在此修業。位於滋賀縣的心腹,又非觀光重鎮,老店始終保有一股神秘感。店址離車站並不遠,我們下車時天色已暗,沿著地圖找到了街廓,卻怎麼也找不到店。靈機一想,莫非是剛才經過的小公園?折回再看,在杉樹下找到了石刻的招牌,「招福樓」。
穿過了迎客松,碰到一位穿著短掛的男店員,早已站在大門口候著我們。原來裡頭才是前庭,建築物巧妙的倒座背街,庭院劃分為內外兩邊,成一凹字形,似乎不想讓人輕易發現。換上拖鞋,穿過玄關、中庭與重重廊道,最終來到今晚的包間,「久樂」。坐定時,心中一陣激動,好一個千山萬水轉途難,吃頓飯竟能如此折騰?搭了電車、巴士,再加兩趟火車,更別說之前橫飛萬里來到日本。如今,坐在百年老屋中,看著窗外庭園樹影搖曳,陣陣幽香從一旁香爐飄來,當真時空錯亂。

進來兩位女侍,一溜煙把我們散落一地的外套、皮包,通通收進專用的櫥櫃裡。仔細一瞧,還是兩個美人。這時穿著櫻花色和服的女侍開了口,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寒喧中,感覺她的問題有些奇特,問我們為何會知道他們的店,這地方是如此偏僻。我說:你們這店很出名呀,從前就聽說過,來訪一償宿願。只見她喜上眉梢。接著女將也來了,奉上自焙玄米茶迎客。我們選定了一支地酒佐餐,錦藍,大吟釀。
女侍退下後,姨媽們開始竊竊私語。陪審團一致判定,剛才那三個是母女三人,全桌只有我有異議。片刻,先付上桌,配著甜米酒。眼前是一個茶道用的香合,裡頭裝著鯛魚刺身,內裹醃香菇,微微帶酸,配上味噌漬嫩萵筍,清新宜人的開場。這時我忍不住問了衣里小姐,適才那女將是妳母親嗎?果然,姨媽們的眼力還是尖銳的,這店真的是她家所開,難怪之前問了我一些不尋常的問題。她平時負責東京分店,今天剛好回家,家裡也只有她英文比較好,另外一個長得有點像深田恭子的女侍是她妹妹。受寵若驚,今天服務我們的,全是當家。

接下來端上土缽一個,再一看原來還是茶具。一個炭斗,上覆著鮮摘的秋葉,裡頭一束束稻草紥。每人面前擺上滿是鐵釉斑的枯葉形小碟,將稻草束兩頭一擠,一顆小飯團掉進碟中,香氣四溢。乾稻草不但有秋天氣息,還帶來了稻香,飯糰裡混的是星鰻,銀杏,與栗子,這幾樣秋天的食材選得高雅,味道同樣不俗。

第三道菜,由楓葉紋黑漆碗所盛,雪白的湯料上,疊著麵麩、小蘿蔔與柚皮。乍看以為是魚漿還是花枝混合而成的海鮮丸子,一入口卻鮮甜的意外,碗中清湯同樣鮮美,回神知是純蟹肉所製。店家說明是松葉蟹,十一月上旬才開補。對於剛才的猜測,真是失禮。
生魚片採用比目魚與鮪魚中肚,佐以現磨山葵、菊花瓣與浜防風。比目魚是關西人偏愛的魚種,雖然日本公認的白肉魚王是真鯛,但逢秋冬季,這王位還得讓給比目魚代理。除了土佐醬油,另附有高湯稀釋過的割醬油,以搭配清淡的比目。兩方端正亮麗的鮪魚中肚,突顯刀工不凡,也透露出整套餐的雅氣。中肚不及大肚油潤,卻更富有魚肉滋味,是鮪魚中均衡度最佳的部位,備受許多老到饕客青睞。取中肚而捨大肚,別有用心。


燒物也是白肉魚,白皙透亮的肌理烙著琥珀紋身。當時會意不過來究竟是哪一種魚?只感覺油脂豐足,直逼鰤魚,魚味本身沒這麼強烈,優雅而有深度。以鹽燒而不用西京燒,只附上清沾醬一碟,足見店家對魚肉品質的自信。一樣小配菜用松針串起,是以麵麩長時間醬煮收乾而成。對照菜單才明白,這魚是真魚鰹,也就是鯧魚,在關西地區屬高級魚,江戶時代可比武士的薪資。如此肥厚的鯧魚以直烤方式呈現,算是頭一回嚐。而那醬麩有個美麗的名字,叫伊深時雨。

接下來的八寸教人印象深刻。追根究底,是因為沒吃過什麼八寸能教人印象深刻,玲瑯滿目的菜總是沒重點,記不清。這回的八寸有個主題,叫暗藏玄機。三樣小菜擺在一個墨竹箕上,滿落楓、朴、銀杏葉,適逢楓紅半轉之際,戶外景色正如盤中,五彩繽紛,秋光爛漫。從主碟嚐起,有醃漬過的菇與芋頭,外觀上,寒酸了點。吃了口芋,發現我又錯了,鬆軟的海老芋裡填了濃醇的內餡,是鵝肝!仔細一瞧,芋頭割開填餡的口被原樣裝回,從外表看來,它完全就是塊芋頭,一塊包藏機心的芋頭。
其他兩小碟,秉持著一樣的原則。青柚裡,盛著鮭魚卵,上有鴨兒芹,一筷子下去,發現裡頭還有一層,馬糞海膽,兩者雖稱不上搭配,品質皆屬上乘。另一小缽中,看著是粒粒晶亮的灰色小珠,衣里小姐稱它做日本的山中魚子醬,與菊花拌在一起,入口才發覺,原來主角是裹在裡頭的明蝦刺身。這所謂的山中魚子醬,是一種叫地膚子的植物果實,漢方裡是曬乾後入藥,主清溼熱,日本料理新鮮入菜,外型和口感與魚子醬有三分神似。

費了一番功夫品完八寸,緊跟著一道貌不驚人的菜,心中已經有底,不必妄加猜測,只有盛裝長皿一眼能辨認出是個織部。這道菜的賣像與配色著實可議,想來是個狠角兒。整塊入口,一股狠勁散發,肉汁四迸而出,知道遇上了地方角頭,近江牛,日本三大和牛之一。上面這些細碎的配菜是柴漬,紅紫蘇醃茄子,京都一帶盛產,其酸鮮綜合了牛肉的肥膩。看不見美麗的大理石紋油花,此道牛肉之善,全憑味覺,莫非旨在破美醜觀?

第八道菜,是烹煮的肉丸子配上豆腐皮。吃不太出來是什麼肉,猜是鳥禽,另察覺有一絲野氣,不是一般家禽,味道挺豐郁。旁邊搭配的豆皮反客為主,以油豆皮包裹著鮮豆皮,滑嫩多汁,滿是豆漿的鮮甜,更包融了鳥肉與高湯的味。後來才找出這究竟什麼鳥,乃是東北亞種的鵪鶉,雖不算瀕臨絕種,日本已有狩獵限制令,得來不易。

結尾,招福樓選擇了最樸實的方式,白米飯,配上醃菜與味噌湯。沒錯,就是如此簡單。飯,是以銅釜在爐上煮出來的,用的是秋收的新米;味噌湯上浮著的菰豆腐,是稻草綑紮後蒸出切片;湯頭雖加了重口味的八丁味噌,尚聞的出枯節的香氣;相伴的漬物,樣樣清爽可口。在如此等級的餐廳,可以認真的品嘗一碗白米飯,這終點,也就是日本料理的原點吧?


飲過一杯焙茶,飯後點心上來,紅豆湯,配上一塊烤麻糬。想著,日式甜點裡,沒有比這道更普通了,莫非又有玄機?可惜這次猜錯了,什麼玄機也沒,這碗裡有的只是"真實"。紅豆濃稠的化不開,甜而不膩,一碗湯是用兩支黑文字籤給“夾”完的。更驚訝的是那烤年糕,不僅顏色烤的漂亮,咬勁、滋味,新鮮無比,沒猜錯的話,這是用米飯現做好的年糕烤成。這碗“普通”的紅豆湯,讓記憶中所有喝過的紅豆湯顯得更普通。

招福樓與茶道淵源很深,歷代主人皆修行茶道,店裡可承辦茶懷石,並設有正式的茶屋。眼下這女將親自刷出來的薄茶反映出功夫,端上桌時仍保有一層細緻的珠沫,喝入嘴中極為滑順。茶後水果也有名堂,選了葡萄柚與洋梨,點綴了幾粒石榴瓣。突然察覺葡萄柚沒有紋路?原來這是將葡萄柚挖出果肉,榨汁,凝成果凍,再填裝回果皮之中,成了一道別緻的點心。


最後一杯茶,換上染付小杯,啜飲間,細數今日體驗。招福樓的菜,恰有如古窯陶器,寂,簡,靜,含蓄而不張,但能夠細細品味。在許多華麗風格的懷石料理橫行其道之際,還保有一份茶懷石的初衷。而茶道待客接物之心,更令人難忘。適才席間,母親隨口說想留下幾片八寸上的葉子,不久後,拿回來的是一個抽成真空包裝的透明袋子,秋葉盡在其間。今晚,如同接受了一家人的款待,在深秋之中,感受到季節的恩賜,與身心上的溫暖。此地,不知今生是否有緣再訪,但此情,卻可以永遠保存。

1.11.2011
虎
12.27.2010
老櫃
12.23.2010
12.22.2010
12.20.2010
牛墟
.
陰錯陽差,發現全台最生猛的市集。
許久沒回台南,想念著學生時代的早餐。當年時常熬夜趕圖到天明,跳上機車,奔往牛肉湯店,享受著才剛宰好的本土鮮牛肉。這次回來,突發奇想,吵著要同學帶我去牛墟逛逛。吃過牛肉,也該看看牛走路吧?
這善化牛墟每逢二五八日才開張,清代就有,遷移了幾次,如今已演變成一個市場,還有聯外道路兩旁的攤販。台灣本土純黃牛,數量不多,市面幾乎沒有,但是本土雜牛還是每天有供應的,又以台南為大宗。原本想說來拜拜碼頭,瞧瞧牛隻的上游交易,沒想到一隻活牛也沒找到,卻意外發現各路牛鬼蛇神:

此攤展示各色名牌手表與手機,上有三太子加持,空中訊號有保障。一旁伴有黑膠老唱機與擴大器,以及一隻原比例鋼雕藝術土狗,水準奇高!

這滿地冷兵器,乍看以為是鬥毆被捕後繳械的現場,再一看原來是各行傑出勞動人民的隨身工具在進行變賣,有台灣水電工用的各式鑽頭與鉗子、無米樂老農的鐮刀、還有退役乩童的刺棍與月斧……

一堆人圍在這車旁,似乎有精彩好戲,走近湊一熱鬧。只見一白色大紗布罩著一巨大的蜂巢,兩個人忙揮動著紗,不知道搞什麼名堂?這時發現白紗的另一端罩在一大玻璃罐上,罐裡黑呼呼一片。再仔細一瞧,乖乖隆地咚,罐裡的東西全在動,頓然省悟,原來這兩個人是把從蜂巢飛出來的活蜂拍進這酒罐子裡生泡!而且看這身型,還是最毒的虎頭蜂!這等匪夷所思的生泡虎頭蜂藥酒,前所未聞,長見識。

掛羊頭賣羊肉,貨真價實。剛拿出相機要記錄這獨到的廣告設計,老闆娘一個箭步衝過來,咕噥一句:「阿捏卡水啦!」,說罷把羊頭正面朝向我們。嗯,這羊咩咩表情果然一臉真誠,好吧,我相信你的肉會好吃的。

嚴格說起來,這裏應該正名為「善化食補醫療研究中心」,各式漢方草藥,龜鹿鱉蛇,應有盡有。看您是要補心肝脾肺腎,還是精氣腦髓神,都能找到適當的攤位進行診斷治療。中心內部駐有現場那卡西伴唱伴奏,塑造歡樂氣氛。逛累的時候,還有專人為您進行推拿拔罐服務,全方位照料,打造勇健台灣郎!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內的廁所設計,採一百八十度全視角景觀,面對台南田野風光,在保有隱私的同時,達到野放的樂趣。讓人想起香港半島酒店樓上,由法國設計師Philippe Starck操刀的男廁,對著一群摩天大樓灑尿,同樣其樂無窮。

.
陰錯陽差,發現全台最生猛的市集。
許久沒回台南,想念著學生時代的早餐。當年時常熬夜趕圖到天明,跳上機車,奔往牛肉湯店,享受著才剛宰好的本土鮮牛肉。這次回來,突發奇想,吵著要同學帶我去牛墟逛逛。吃過牛肉,也該看看牛走路吧?
這善化牛墟每逢二五八日才開張,清代就有,遷移了幾次,如今已演變成一個市場,還有聯外道路兩旁的攤販。台灣本土純黃牛,數量不多,市面幾乎沒有,但是本土雜牛還是每天有供應的,又以台南為大宗。原本想說來拜拜碼頭,瞧瞧牛隻的上游交易,沒想到一隻活牛也沒找到,卻意外發現各路牛鬼蛇神:

此攤展示各色名牌手表與手機,上有三太子加持,空中訊號有保障。一旁伴有黑膠老唱機與擴大器,以及一隻原比例鋼雕藝術土狗,水準奇高!

這滿地冷兵器,乍看以為是鬥毆被捕後繳械的現場,再一看原來是各行傑出勞動人民的隨身工具在進行變賣,有台灣水電工用的各式鑽頭與鉗子、無米樂老農的鐮刀、還有退役乩童的刺棍與月斧……

一堆人圍在這車旁,似乎有精彩好戲,走近湊一熱鬧。只見一白色大紗布罩著一巨大的蜂巢,兩個人忙揮動著紗,不知道搞什麼名堂?這時發現白紗的另一端罩在一大玻璃罐上,罐裡黑呼呼一片。再仔細一瞧,乖乖隆地咚,罐裡的東西全在動,頓然省悟,原來這兩個人是把從蜂巢飛出來的活蜂拍進這酒罐子裡生泡!而且看這身型,還是最毒的虎頭蜂!這等匪夷所思的生泡虎頭蜂藥酒,前所未聞,長見識。

掛羊頭賣羊肉,貨真價實。剛拿出相機要記錄這獨到的廣告設計,老闆娘一個箭步衝過來,咕噥一句:「阿捏卡水啦!」,說罷把羊頭正面朝向我們。嗯,這羊咩咩表情果然一臉真誠,好吧,我相信你的肉會好吃的。

嚴格說起來,這裏應該正名為「善化食補醫療研究中心」,各式漢方草藥,龜鹿鱉蛇,應有盡有。看您是要補心肝脾肺腎,還是精氣腦髓神,都能找到適當的攤位進行診斷治療。中心內部駐有現場那卡西伴唱伴奏,塑造歡樂氣氛。逛累的時候,還有專人為您進行推拿拔罐服務,全方位照料,打造勇健台灣郎!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內的廁所設計,採一百八十度全視角景觀,面對台南田野風光,在保有隱私的同時,達到野放的樂趣。讓人想起香港半島酒店樓上,由法國設計師Philippe Starck操刀的男廁,對著一群摩天大樓灑尿,同樣其樂無窮。

.
12.19.2010
う
.

華燈初上,轉進花見小路,川流不息的是一輛輛黑頭計程車,兩旁昏暗的木造町屋,只有門簾和盞盞大紅燈籠透著亮。這條繁華的花街柳巷迷人之處,不只是驚鴻一瞥的藝妓身影,更多的是藏在牆後的無限遐思。
お茶屋的確令人嚮往,尚無緣一探究竟,殘念,今年兩度來此,為的是小巷裡一間烤鰻店。
此店隸屬一個在當地已有百年歷史的餐飲家族,經營模式奇特。整間店只有一個烤鰻老師傅坐鎮樓下廚房,兩名女侍,樓上不到四坪大的用餐空間,最多只能坐十來個客人。第一次來此,還以為是間小本經營的家庭小館,搞不懂它要如何賺錢?
但是當人坐定後,開始發現許多不凡的細節。二樓的餐室裡,只有六張黑漆矮几放在細緻的疊蓆上。桌上擺的七味粉罐、牙籤托、醬盒,每樣都是精心挑選過的,連放菜單的架子都是斑竹彎製而成。接踵而來的茶杯、酒器,都透露出不同於家庭小店的品味。
而這裡真正讓我回味無窮的,是上菜前的那份等待。
由於此店規模太小,所有的鰻魚都是點好才上架烤的。在點菜完畢的幾分鐘後,有股致命的幽香從老屋的孔隙中鑽上來,那是由夾雜著備長炭香、老醬汁的焦香以及烤鰻的肉香組合而成,一種當你午夜夢迴的時候可以從鼻腔裡反透而出的記憶。這香氣中,還含著一份專注,一份專屬於你的優越感。也就是這方念想,讓我今年又再度被召喚來此。
這裏必點的菜,叫「う桶」,呼應著店名。而真正領悟它的意思,卻是看到樓上洗手間前的門簾,一個う字拖著長長的尾巴,同時是日文鰻魚(うなぎ)的頭音,平假名也能有象形趣味,頗具風情。う桶是用杉木桶盛裝的鰻魚飯,第一次見到這桶時,只感覺它相當精緻。以一小竹棍作為提樑,桶面覆著黑漆蓋子,桶身以銅箍紥起,幾乎不見接縫。事後才知,這桶也大有來頭,是當地名匠中川清司的作品,此翁可是名列人間國寶的日本木工藝大師。

掀開漆蓋,六片烤鰻滿鋪在米飯上,光采奪目。鰻魚黑邊在側,知是背剖,關東做法,必須先蒸再烤,肉質較柔軟,也更入味。米飯則是關西式,已先用醬汁拌勻,像油飯一般透亮,香氣撲鼻。女侍幫忙把飯分裝在小碗中,用一青花雙兔紋蓮瓣碗,另外搭配著鮮醃的各式醬菜。鰻魚一口咬下,感覺到適當的油脂與細嫩的肉在嘴中開始逐漸融合,香甜的醬汁則是兩者間的媒介,滋味厚重卻不甚膩人,同行幾位口味清淡的姨媽們都欣然接受。隨後附上鰻肝湯,飄著京都特產的彩麩與水芹,清潤解膩。
日本俗諺:「剖鰻五年,串鰻八年,烤鰻一生」,這是一個烤鰻師傅的課表,也是在吃到一碗有水準的鰻魚飯時,心中應該有的感激。因為你知道你嘴中咀嚼的,除了美味,還有人一輩子的心力。


.

華燈初上,轉進花見小路,川流不息的是一輛輛黑頭計程車,兩旁昏暗的木造町屋,只有門簾和盞盞大紅燈籠透著亮。這條繁華的花街柳巷迷人之處,不只是驚鴻一瞥的藝妓身影,更多的是藏在牆後的無限遐思。
お茶屋的確令人嚮往,尚無緣一探究竟,殘念,今年兩度來此,為的是小巷裡一間烤鰻店。
此店隸屬一個在當地已有百年歷史的餐飲家族,經營模式奇特。整間店只有一個烤鰻老師傅坐鎮樓下廚房,兩名女侍,樓上不到四坪大的用餐空間,最多只能坐十來個客人。第一次來此,還以為是間小本經營的家庭小館,搞不懂它要如何賺錢?
但是當人坐定後,開始發現許多不凡的細節。二樓的餐室裡,只有六張黑漆矮几放在細緻的疊蓆上。桌上擺的七味粉罐、牙籤托、醬盒,每樣都是精心挑選過的,連放菜單的架子都是斑竹彎製而成。接踵而來的茶杯、酒器,都透露出不同於家庭小店的品味。
而這裡真正讓我回味無窮的,是上菜前的那份等待。
由於此店規模太小,所有的鰻魚都是點好才上架烤的。在點菜完畢的幾分鐘後,有股致命的幽香從老屋的孔隙中鑽上來,那是由夾雜著備長炭香、老醬汁的焦香以及烤鰻的肉香組合而成,一種當你午夜夢迴的時候可以從鼻腔裡反透而出的記憶。這香氣中,還含著一份專注,一份專屬於你的優越感。也就是這方念想,讓我今年又再度被召喚來此。
這裏必點的菜,叫「う桶」,呼應著店名。而真正領悟它的意思,卻是看到樓上洗手間前的門簾,一個う字拖著長長的尾巴,同時是日文鰻魚(うなぎ)的頭音,平假名也能有象形趣味,頗具風情。う桶是用杉木桶盛裝的鰻魚飯,第一次見到這桶時,只感覺它相當精緻。以一小竹棍作為提樑,桶面覆著黑漆蓋子,桶身以銅箍紥起,幾乎不見接縫。事後才知,這桶也大有來頭,是當地名匠中川清司的作品,此翁可是名列人間國寶的日本木工藝大師。

掀開漆蓋,六片烤鰻滿鋪在米飯上,光采奪目。鰻魚黑邊在側,知是背剖,關東做法,必須先蒸再烤,肉質較柔軟,也更入味。米飯則是關西式,已先用醬汁拌勻,像油飯一般透亮,香氣撲鼻。女侍幫忙把飯分裝在小碗中,用一青花雙兔紋蓮瓣碗,另外搭配著鮮醃的各式醬菜。鰻魚一口咬下,感覺到適當的油脂與細嫩的肉在嘴中開始逐漸融合,香甜的醬汁則是兩者間的媒介,滋味厚重卻不甚膩人,同行幾位口味清淡的姨媽們都欣然接受。隨後附上鰻肝湯,飄著京都特產的彩麩與水芹,清潤解膩。
日本俗諺:「剖鰻五年,串鰻八年,烤鰻一生」,這是一個烤鰻師傅的課表,也是在吃到一碗有水準的鰻魚飯時,心中應該有的感激。因為你知道你嘴中咀嚼的,除了美味,還有人一輩子的心力。


.
12.12.2010
11.14.2010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