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2012

京秋









楓 / 黃櫨 / 梧桐 / 銀杏

壬辰 深秋
北京

10.21.2012

雜割



是日,天拂曉,走在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大街上,凍得直打哆嗦。灰濛濛的街邊,一盞黃燈顯得格外招人。走近一探,肉香撲鼻,原來是間熟肉舖子,已擠滿了回民,外頭一白帽老人,正忙著切肉。此時腦裡肚裡的美食警報同時響起,轉身就竄了進去。

一口煤爐大灶,在狹小店裡獨具氣勢。灶上兩鼎大鍋咕嚕嚕滾著,熱氣奔騰,灶緣排滿瓷碗,只見老闆娘不停在盛湯。環顧四周,似乎店裡就賣這一樣東西,只管先要一碗來嘗。深褐色的清湯,底下鋪著肉,表面浮著蔥花。輕啜一口,一股暖流直下心窩,湯頭醇而清甜,一絲腥羶也無,沒有突出的香料味,更沒有惱人的味精,就像喝茶一般淨素。

再吃片肉,咬來細嫩又帶韌勁,琢磨著是哪個部位?回過神,仔細用筷翻了一遍,碗裡幾乎每片肉都不同,帶膜、帶筋、帶油、帶皮,赤褐白黃,形色各異,沒一樣尋常。這才意識到,這不是牛肉湯,而是牛雜湯!剛才嚼的那塊是心。

問老闆這湯裡都放了些什麼?牛頭、牛肚、牛心、牛蹄子 ......」。得知這叫「牛雜割」,臨夏回民的傳統早餐,內容種類豐富是其特色。一大清早喝牛肉湯對我來說不算新鮮事,但面對這琳瑯滿目的牛雜,不得不佩服。處理牛頭、牛蹄要火燎刮毛,工序繁複,烹煮的火候更需到位;再者,牛雜腥氣重,欲化腐朽為神奇,全靠回民獨到的淨肉功夫,從宰牛放血到反覆清洗,一絲不苟。

除盡血污的犛牛,加入若有似無的調味,灶上微火一夜任其自然,最終煉出原汁原味,兩碗下肚,四體舒坦,充滿整日元氣。如此美味,出自回族同胞物盡其用的美德,和虔誠潔淨的伊斯蘭精神,也是這次西北行最深刻的回族風情了。 




10.20.2012

繞寺



04.10.12

甘南 合作寺


10.09.2012

碧水黃龍

 







 壬辰 仲秋

四川 九寨溝/黃龍 紀遊


10.02.2012

借花獻佛



23.09.12

北京西郊 千靈山護國塔
明嘉靖二十九年

9.14.2012

雞肝醬




東郊市場尋獲真土雞一隻,已放血,未掏腹,心中竊喜。速提回家整治,在黃澄澄滿腔脂油裡,取出粉肝一副,碩大如李,其色嫩紅。試以法蘭西鵝肝醬法炮製,只調味純然中國,以紹興老酒、山西陳醋、醬、糖等物醃漬一晚,覆模成型,再低溫控煮,冷藏熟成一日。當夜切開下酒,甘美無比,較之歐洲鵝肝豪不遜色,濃郁更勝。初嘗大喜,再嘗以憂,一來此物可遇不可求,後會不知期;二者如此佳餚獨吞,無人分享,徒增感嘆。念此小品為赴京以來第一號滿意之作,遂紀之。


8.06.2012

JIRO vs BRAS








東西兩大廚神前陣子在螢幕上較起勁,一是江戶前壽司老神尊小野二郎,一是法國當代田園派師祖Michel Bras。本來毫不相干的兩人,因為雙方的紀錄片發生了聯繫。Jiro Dreams of Sushi」與「Entre les Bras」,各自講述技藝與傳承的重要,也顯出東西文化的差別,兩片合看,如同一堂日法廚藝比較學。

次郎的夢裡,禎一踏上父親的征途,戰戰兢兢,試圖將次郎流追求完美的精神,注入到每一貫壽司裡。所謂的傳承,就是義無反顧的尋著前人腳步邁進。反觀Bras家族,Sebastian始終志鬱難疏,苦思著自己的路在哪裡?在日本,可以一成不變的延續傳統,為何我必須要變?」,Sebastian日本經驗,讓他對傳承這件事情有不同思考。

當代的法國餐廳菜,創意是必備的元素,大剌剌抄襲簡直辱沒祖宗,有名號的廚師決計不幹。他們頂多拐彎抹角,把別人的創意重新包裝後上市,或是大方標明向某某名廚致敬,反而贏得更多掌聲。要接掌Bras這樣的一代宗派,必須在絕學上再添新招,壓力何其沈重?Entre les Bras片頭那一份看家的田園沙拉,用幾十種細碎的花葉層層疊疊,像是莫內以彩筆堆疊出大自然的光影,季節的田園風光被濃縮在一個盤裡。這一手,不知曾經影響多少當代廚師的菜餚設計。這道菜要傳承,傳的不是沙拉裡暗藏的秘方,而是這些南法地區的當季植物,能夠透過一種生動的方式繼續被品嚐。

技術可以學,創意難傳授。Sebastian知道,若要獨當一面,兩者必須兼具。Michel也明白,自己成就的事業要延續,必須適時放手。對於兒子努力嘗試的新菜,只建議,不介入。在影片的最後,Sebastian交出漂亮的成績。三合一的前菜分別詮釋著來自父親、母親與奶奶的味道,結合了地方特產、家族風味與親情的傳達。雖然螢幕上看不出味道究竟如何,但從他的選料、手法、與犀利的擺盤來看,這幾樣Bras家族中的私房小菜,已經成功被轉化為三星餐廳的精緻佳餚,更重要的,這些新招式是Bras風格的延伸。

回見小野家,縱使採買、備料這些重責都已交棒到禎一手裡,二郎仍像背後靈一般影響著大局。將來次郎離開之後,客人在乎的,未必是禎一自己的手藝,而是味道是否維持二郎的水準。這讓人聯想到日本的襲名文化,當一個技職人登上最高境界之後,子子孫孫永保其技藝不滅。下一代的自我,融入到上一代的榮耀中,不容猶疑。

壽司難道只重技藝不具創意?非也,只是這創意讓人不知不覺,而且沒有版權。壽司從最早的發酵食品,江戶時代轉變為生鮮食品,到如今五花八門的材料被運用,是百年來幾代壽司師傅不斷研發而出。究竟哪些壽司是誰發明?天曉得,也沒人想去深究。壽司師傅很難因為發明了一種壽司而聲名大噪,而是你捏製的壽司究竟美味與否。

壽司美味的關鍵,在無數細節裡。海鮮的選擇,宰殺,切割,熟成,調味舍利的品種,淘洗,煮製,拌醋,攤涼,到最後上台捏製,講究起來真要窮盡一輩子,無怪乎次郎老爺子研究了七十年還說自己在學習中。任何一個環節小小的變動,只不過添增一丁點的美味,這些細微改變,豈能不是創意?而這種創意,建立在技藝的融會貫通之後。

兩部片子,見證兩個矗立日法料理界頂峰的家族、兩代為精緻美食奮鬥不懈的職人、兩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故事。他們對創作食物的理念或有不同,手法殊異,甚至對技藝傳承的方式都不一樣。但是他們流露出來的,那種為職業投入整個生命,甚至讓世世代代繼續努力的信念,必定能在有心人的心中,點燃一絲暖暖的火苗。


7.14.2012

Bowling Maitreya




身長七十二,再創世界一

08.07.12
新竹 峨嵋鄉


6.29.2012

解暑



  
壬辰 仲夏 台北城
 酷熱濕極  何以解暑
老樹 荷塘 金萱 古琴 冷氣機

五月初八 史博館避暑小記


6.27.2012

鴿舍





 滬上馳名解構主義建築

興德鴿舍

6.22.2012

國際化



 16.06.12

新港奉天宮
嘉靖十六年

6.18.2012

家常菜館


別離英國,徬徨歸來,第一頓迎向我的,是摯友私藏已久的壓箱館子。曾經在電話的那一頭,聽說他發現此店時的種種激動,饞了我好一陣子。始終卻摸不清這間館子是什麼路數?只知道它是一間高檔台州菜館,兼賣各種流行菜品,位在景緻還不錯的淮海路上。

上樓等電梯時,朋友講了新段子。話說前一時日,他正考建築師作圖,慣例先打格子,鉛筆刷刷流暢的隨尺橫拉。恍然間,發現長長的線條逐漸變形,幻化作一條條香噴噴的乾煎帶魚,每畫一條,默念一次:乾煎帶魚,乾煎帶魚….」,如此煎熬整日。考完,二話不說,直奔此店,嗑完整盤乾煎帶魚,一解胸鬱。與此兄比饞,我只能拱手作揖,甘拜下風。


來到餐廳門口,見到各種生猛海鮮,或漫遊槽中,或橫陳台上,個個容光煥發,精神抖擻,景象既陌生又好不熟悉。此店名為新榮記」,金字招牌懸於外壁,名稱擺設都活像廣東菜館,菜單翻開,廣式點心、鮑參肚翅樣樣齊,連北京烤鴨都有賣,不禁讓人懷疑手藝是否專精?慶幸此店是兄弟引薦,交由他全權處理,不必操心。每日中午來自浙江台州的近海魚鮮,是這裡的主力。撇去石斑、龍躉這類場面貨,真正吸引人的,還是鯧魚、帶魚、黃魚這些舊時代的家常魚,如今隨著產量減少,也已登大雅之堂。

上場開胃的是一系列迷你軟體動物:鹽水望潮、紅燒小墨魚、上湯沙蒜。望潮是小章魚別稱,沙蒜即是海葵。這些小傢伙滿懷海味,或加醬、或用湯輔佐,皆凸顯原味,鮮得掉眉毛。隨後而來的是主菜家燒鯧魚,此為東海野生鯧魚,身厚飽滿,肉質細嫩鮮甜,家常味鹹淡適中,幾味辛香料襯托得宜,湯汁裡另有手工年糕搭配,讓人停不下筷子。這樣的菜色,在上個世紀是沿海家庭經常享受的,沒想到幾年光景,人們要用百倍的代價回味。老一輩的大嘆價高,新一輩的不知其味。


其它搭配的時蔬,有鮮剝甜豆仁炒瑤柱、清炒紫角菜、還有招牌家鄉手撕豆腐煲。據說豆腐也來自台州,以鹽鹵點製,豆味濃郁,微帶焦香氣,裡頭一個個小氣孔,飽吸高湯及大蝦干的鮮美。這種淡而不寡的菜品,是中國人共識的真味。就在自己也吃得有些激動的時候,朋友點來兩碗米飯,備好了杓兒,淋上方才的鯧魚滷,唏哩呼嚕,吃得斯文掃地。我徹底服了,不光是菜渣底,連飯都好吃,曾幾何時中國菜館也講究起米飯?這正宗東北五常米,有粳米一貫的黏Q勁,又帶香米那股清香氣。從前的南方館子,總以籼米為飯,在台灣吃慣蓬萊米,嫌籼米過於乾鬆,沒想到現在上海也有粳米吃。這碗魚汁澆飯,隔天早上還出現在夢裡。

吃完尚未滿足,隔週我們再次光顧彌補遺憾。滿桌菜沒一樣重複,也沒一樣讓人失望。這次點了燒蘿蔔、藏耳炒土雞蛋、腐乳空心菜、沙蒜燒豆麵、清蒸棉同魚、紅燒鷹爪蝦、金沙九肚魚……最後,以一碗新鮮雞頭米甜湯作收。蘿蔔甜,雞蛋鮮,通菜嫩,粉絲醇,海鮮水準一貫,沒得話說。那九肚魚只三五寸長,取其背,以麵拖油炸,外酥裡嫩,比豆腐還要鮮軟多汁,猛然想起英國國菜炸魚薯條,不自禁冷笑兩聲。

難有比這還令人愉悅的事了,在一間值得信賴的館子裡,與真懂吃的好友一起分享美食。滿足溢於言表,四處與人說去,人問:「吃到什麼山珍海味這麼令你難忘?」,我說:「不過青菜、豆腐、蘿蔔、粉絲、雞蛋而已。」


5.18.2012

Geffrye Herb Garden


四種食用植物
地榆/酸模/鼠尾草/辣根


倫敦東區養老院舊宅,內裝四百年英國家居設計,外置各世紀民間後院圃藝,附香草花園一座,小巧玲瓏,宜人清爽。


5.09.2012

美食家

.


“美食家這個名稱很好聽,讀起來還真有點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語言來加以解釋的話,不妙了:一個十分好吃的人。

好吃還能成家!這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想到的事情往往不來,沒有想到的事情卻常常就在身邊;硬是有那麼一個因好吃而成家的人,像怪影似的在我的身邊晃蕩了四十年。我藐視他,憎恨他,反對他,弄到後來我一無所長,他卻因好吃成精而被封為美食家!”  ( 陸文夫 《美食家》)

陸文夫用小說的篇幅,把「美食家」這個在中文裡不存在的名詞解釋了透徹。的確,反對好吃,是中國傳統教育的共識。青銅器上的饕餮紋,證明這項傳統的長久歷史。姑且不論當年這些精美的盛器裡,裝了何方瓊漿玉食,精神層面上,中國人永遠節儉樸實。

美食家的概念是舶來的,還是個新穎的頭銜。並非古代就沒有講究吃喝的人,只是真正將Gourmand這個字眼從貶意詞倒正,已是十九世紀。在這之前,Gourmand代表著縱慾貪食,仍是天主教的七宗原罪之一。其轉變的關鍵人物,是個叫Alexandre Balthazar Laurent Grimod La Reyniere的法國人。Grimod出於貴族世家,天生畸形的雙手,讓他仇世反骨,行為乖張。他用這雙手執刀吃飯、執筆書寫,成為歷史上第一個餐廳評論家,並出版了十年的 Almanach des Gourmands (美食家年鑑,1803-1812)。

Grimod的成功除了本身才氣縱橫,時代因素也是關鍵。法國大革命後,御廚紛紛走入民間,開起餐館,這是法國精緻飲食文化萌芽的階段。權力洗牌後的新富階級,也就是人們眼中的暴發戶,他們努力學習所謂的上流階層生活,學著怎麼吃喝。這套貴族把戲是Grimod的專長,他不但滿足了這些人的需求,也捧紅了自己。拿破崙時代造就巴黎成為歐洲最富庶的城市,名流雲集,飲食業更加蓬勃,美食教主Grimod趁勢開始編寫餐廳指南。

Grimod與友人組織了一個小評審團,每週鑑定不同餐廳的佳餚。這與當代美食評鑑的間諜系統大不相同,他們甚至不上館子,而是讓廚師把菜端來給他們嚐。諸多囂張行徑讓他樹敵眾多,晚年被迫退出江湖,詐死逃出巴黎並隱居在鄉下度過餘生。

好吃並不能成家,真正的美食家,是能在好吃之餘發表一些心得,一些能引發大眾共鳴的感想。陸文夫筆下的朱自治,與Grimod或有類似,只是時空環境大不相同。他身為文化斷層後的遺老,如伏生授經,擔任歷史傳承的工作。從一個遊手好閒,對社會毫無建樹的富家公子,搖身一變,成了繼承中華飲食道統的美食家,能不讓人傻眼?《美食家》的美味之處,就是關於吃喝人生的各種諷刺、荒謬與衝突。一個中國人節慾與享樂的矛盾心理,被詮釋為大時代裡糾結的兩段人生,讀來津津有味。

二十一世紀,人們吃喝更熾,資訊隨手可掬,評論遍地皆是,美食家?!

.

5.01.2012

St. Fagans Garden



30.04.12
St. Fagans, W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