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郊市場尋獲真土雞一隻,已放血,未掏腹,心中竊喜。速提回家整治,在黃澄澄滿腔脂油裡,取出粉肝一副,碩大如李,其色嫩紅。試以法蘭西鵝肝醬法炮製,只調味純然中國,以紹興老酒、山西陳醋、醬、糖等物醃漬一晚,覆模成型,再低溫控煮,冷藏熟成一日。當夜切開下酒,甘美無比,較之歐洲鵝肝豪不遜色,濃郁更勝。初嘗大喜,再嘗以憂,一來此物可遇不可求,後會不知期;二者如此佳餚獨吞,無人分享,徒增感嘆。念此小品為赴京以來第一號滿意之作,遂紀之。
9.14.2012
8.06.2012
JIRO vs BRAS
東西兩大廚神前陣子在螢幕上較起勁,一是江戶前壽司老神尊小野二郎,一是法國當代田園派師祖Michel Bras。本來毫不相干的兩人,因為雙方的紀錄片發生了聯繫。「Jiro Dreams of Sushi」與「Entre les Bras」,各自講述技藝與傳承的重要,也顯出東西文化的差別,兩片合看,如同一堂日法廚藝比較學。
次郎的夢裡,禎一踏上父親的征途,戰戰兢兢,試圖將次郎流追求完美的精神,注入到每一貫壽司裡。所謂的傳承,就是義無反顧的尋著前人腳步邁進。反觀Bras家族,Sebastian始終志鬱難疏,苦思著自己的路在哪裡?「在日本,可以一成不變的延續傳統,為何我必須要變?」,Sebastian的日本經驗,讓他對傳承這件事情有不同思考。
當代的法國餐廳菜,創意是必備的元素,大剌剌抄襲簡直辱沒祖宗,有名號的廚師決計不幹。他們頂多拐彎抹角,把別人的創意重新包裝後上市,或是大方標明向某某名廚致敬,反而贏得更多掌聲。要接掌Bras這樣的一代宗派,必須在絕學上再添新招,壓力何其沈重?「Entre les Bras」片頭那一份看家的田園沙拉,用幾十種細碎的花葉層層疊疊,像是莫內以彩筆堆疊出大自然的光影,季節的田園風光被濃縮在一個盤裡。這一手,不知曾經影響多少當代廚師的菜餚設計。這道菜要傳承,傳的不是沙拉裡暗藏的秘方,而是這些南法地區的當季植物,能夠透過一種生動的方式繼續被品嚐。
技術可以學,創意難傳授。Sebastian知道,若要獨當一面,兩者必須兼具。Michel也明白,自己成就的事業要延續,必須適時放手。對於兒子努力嘗試的新菜,只建議,不介入。在影片的最後,Sebastian交出漂亮的成績。三合一的前菜分別詮釋著來自父親、母親與奶奶的味道,結合了地方特產、家族風味與親情的傳達。雖然螢幕上看不出味道究竟如何,但從他的選料、手法、與犀利的擺盤來看,這幾樣Bras家族中的私房小菜,已經成功被轉化為三星餐廳的精緻佳餚,更重要的,這些新招式是Bras風格的延伸。
回見小野家,縱使採買、備料這些重責都已交棒到禎一手裡,二郎仍像背後靈一般影響著大局。將來次郎離開之後,客人在乎的,未必是禎一自己的手藝,而是味道是否維持二郎的水準。這讓人聯想到日本的襲名文化,當一個技職人登上最高境界之後,子子孫孫永保其技藝不滅。下一代的自我,融入到上一代的榮耀中,不容猶疑。
壽司難道只重技藝不具創意?非也,只是這創意讓人不知不覺,而且沒有版權。壽司從最早的發酵食品,江戶時代轉變為生鮮食品,到如今五花八門的材料被運用,是百年來幾代壽司師傅不斷研發而出。究竟哪些壽司是誰發明?天曉得,也沒人想去深究。壽司師傅很難因為發明了一種壽司而聲名大噪,而是你捏製的壽司究竟美味與否。
壽司美味的關鍵,在無數細節裡。海鮮的選擇,宰殺,切割,熟成,調味;舍利的品種,淘洗,煮製,拌醋,攤涼,到最後上台捏製,講究起來真要窮盡一輩子,無怪乎次郎老爺子研究了七十年還說自己在學習中。任何一個環節小小的變動,只不過添增一丁點的美味,這些細微改變,豈能不是創意?而這種創意,建立在技藝的融會貫通之後。
壽司美味的關鍵,在無數細節裡。海鮮的選擇,宰殺,切割,熟成,調味;舍利的品種,淘洗,煮製,拌醋,攤涼,到最後上台捏製,講究起來真要窮盡一輩子,無怪乎次郎老爺子研究了七十年還說自己在學習中。任何一個環節小小的變動,只不過添增一丁點的美味,這些細微改變,豈能不是創意?而這種創意,建立在技藝的融會貫通之後。
兩部片子,見證兩個矗立日法料理界頂峰的家族、兩代為精緻美食奮鬥不懈的職人、兩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故事。他們對創作食物的理念或有不同,手法殊異,甚至對技藝傳承的方式都不一樣。但是他們流露出來的,那種為職業投入整個生命,甚至讓世世代代繼續努力的信念,必定能在有心人的心中,點燃一絲暖暖的火苗。
7.14.2012
6.29.2012
6.27.2012
6.22.2012
6.18.2012
家常菜館
別離英國,徬徨歸來,第一頓迎向我的,是摯友私藏已久的壓箱館子。曾經在電話的那一頭,聽說他發現此店時的種種激動,饞了我好一陣子。始終卻摸不清這間館子是什麼路數?只知道它是一間高檔台州菜館,兼賣各種流行菜品,位在景緻還不錯的淮海路上。
上樓等電梯時,朋友講了新段子。話說前一時日,他正考建築師作圖,慣例先打格子,鉛筆刷刷流暢的隨尺橫拉。恍然間,發現長長的線條逐漸變形,幻化作一條條香噴噴的乾煎帶魚,每畫一條,默念一次:「乾煎帶魚,乾煎帶魚….」,如此煎熬整日。考完,二話不說,直奔此店,嗑完整盤乾煎帶魚,一解胸鬱。與此兄比饞,我只能拱手作揖,甘拜下風。
來到餐廳門口,見到各種生猛海鮮,或漫遊槽中,或橫陳台上,個個容光煥發,精神抖擻,景象既陌生又好不熟悉。此店名為「新榮記」,金字招牌懸於外壁,名稱擺設都活像廣東菜館,菜單翻開,廣式點心、鮑參肚翅樣樣齊,連北京烤鴨都有賣,不禁讓人懷疑手藝是否專精?慶幸此店是兄弟引薦,交由他全權處理,不必操心。每日中午來自浙江台州的近海魚鮮,是這裡的主力。撇去石斑、龍躉這類場面貨,真正吸引人的,還是鯧魚、帶魚、黃魚這些舊時代的家常魚,如今隨著產量減少,也已登大雅之堂。
上場開胃的是一系列迷你軟體動物:鹽水望潮、紅燒小墨魚、上湯沙蒜。望潮是小章魚別稱,沙蒜即是海葵。這些小傢伙滿懷海味,或加醬、或用湯輔佐,皆凸顯原味,鮮得掉眉毛。隨後而來的是主菜家燒鯧魚,此為東海野生鯧魚,身厚飽滿,肉質細嫩鮮甜,家常味鹹淡適中,幾味辛香料襯托得宜,湯汁裡另有手工年糕搭配,讓人停不下筷子。這樣的菜色,在上個世紀是沿海家庭經常享受的,沒想到幾年光景,人們要用百倍的代價回味。老一輩的大嘆價高,新一輩的不知其味。
其它搭配的時蔬,有鮮剝甜豆仁炒瑤柱、清炒紫角菜、還有招牌家鄉手撕豆腐煲。據說豆腐也來自台州,以鹽鹵點製,豆味濃郁,微帶焦香氣,裡頭一個個小氣孔,飽吸高湯及大蝦干的鮮美。這種淡而不寡的菜品,是中國人共識的真味。就在自己也吃得有些激動的時候,朋友點來兩碗米飯,備好了杓兒,淋上方才的鯧魚滷,唏哩呼嚕,吃得斯文掃地。我徹底服了,不光是菜渣底,連飯都好吃,曾幾何時中國菜館也講究起米飯?這正宗東北五常米,有粳米一貫的黏Q勁,又帶香米那股清香氣。從前的南方館子,總以籼米為飯,在台灣吃慣蓬萊米,嫌籼米過於乾鬆,沒想到現在上海也有粳米吃。這碗魚汁澆飯,隔天早上還出現在夢裡。
吃完尚未滿足,隔週我們再次光顧彌補遺憾。滿桌菜沒一樣重複,也沒一樣讓人失望。這次點了燒蘿蔔、藏耳炒土雞蛋、腐乳空心菜、沙蒜燒豆麵、清蒸棉同魚、紅燒鷹爪蝦、金沙九肚魚……最後,以一碗新鮮雞頭米甜湯作收。蘿蔔甜,雞蛋鮮,通菜嫩,粉絲醇,海鮮水準一貫,沒得話說。那九肚魚只三五寸長,取其背,以麵拖油炸,外酥裡嫩,比豆腐還要鮮軟多汁,猛然想起英國國菜炸魚薯條,不自禁冷笑兩聲。
難有比這還令人愉悅的事了,在一間值得信賴的館子裡,與真懂吃的好友一起分享美食。滿足溢於言表,四處與人說去,人問:「吃到什麼山珍海味這麼令你難忘?」,我說:「不過青菜、豆腐、蘿蔔、粉絲、雞蛋而已。」
5.18.2012
5.09.2012
美食家
“美食家這個名稱很好聽,讀起來還真有點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語言來加以解釋的話,不妙了:一個十分好吃的人。
好吃還能成家!這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想到的事情往往不來,沒有想到的事情卻常常就在身邊;硬是有那麼一個因好吃而成家的人,像怪影似的在我的身邊晃蕩了四十年。我藐視他,憎恨他,反對他,弄到後來我一無所長,他卻因好吃成精而被封為美食家!” ( 陸文夫 《美食家》)
陸文夫用小說的篇幅,把「美食家」這個在中文裡不存在的名詞解釋了透徹。的確,反對好吃,是中國傳統教育的共識。青銅器上的饕餮紋,證明這項傳統的長久歷史。姑且不論當年這些精美的盛器裡,裝了何方瓊漿玉食,精神層面上,中國人永遠節儉樸實。
美食家的概念是舶來的,還是個新穎的頭銜。並非古代就沒有講究吃喝的人,只是真正將Gourmand這個字眼從貶意詞倒正,已是十九世紀。在這之前,Gourmand代表著縱慾貪食,仍是天主教的七宗原罪之一。其轉變的關鍵人物,是個叫Alexandre Balthazar Laurent Grimod La Reyniere的法國人。Grimod出於貴族世家,天生畸形的雙手,讓他仇世反骨,行為乖張。他用這雙手執刀吃飯、執筆書寫,成為歷史上第一個餐廳評論家,並出版了十年的 Almanach des Gourmands (美食家年鑑,1803-1812)。
Grimod的成功除了本身才氣縱橫,時代因素也是關鍵。法國大革命後,御廚紛紛走入民間,開起餐館,這是法國精緻飲食文化萌芽的階段。權力洗牌後的新富階級,也就是人們眼中的暴發戶,他們努力學習所謂的上流階層生活,學著怎麼吃喝。這套貴族把戲是Grimod的專長,他不但滿足了這些人的需求,也捧紅了自己。拿破崙時代造就巴黎成為歐洲最富庶的城市,名流雲集,飲食業更加蓬勃,美食教主Grimod趁勢開始編寫餐廳指南。
Grimod與友人組織了一個小評審團,每週鑑定不同餐廳的佳餚。這與當代美食評鑑的間諜系統大不相同,他們甚至不上館子,而是讓廚師把菜端來給他們嚐。諸多囂張行徑讓他樹敵眾多,晚年被迫退出江湖,詐死逃出巴黎並隱居在鄉下度過餘生。
好吃並不能成家,真正的美食家,是能在好吃之餘發表一些心得,一些能引發大眾共鳴的感想。陸文夫筆下的朱自治,與Grimod或有類似,只是時空環境大不相同。他身為文化斷層後的遺老,如伏生授經,擔任歷史傳承的工作。從一個遊手好閒,對社會毫無建樹的富家公子,搖身一變,成了繼承中華飲食道統的美食家,能不讓人傻眼?《美食家》的美味之處,就是關於吃喝人生的各種諷刺、荒謬與衝突。一個中國人節慾與享樂的矛盾心理,被詮釋為大時代裡糾結的兩段人生,讀來津津有味。
二十一世紀,人們吃喝更熾,資訊隨手可掬,評論遍地皆是,美食家?!
.
5.01.2012
4.20.2012
醉打山門
.

巧遇這幅魯智深醉打山門浮世繪,興奮不已,水滸故事還有如此生動的描繪,實為少見。此為1887年月岡芳年作品,較其師父歌川国芳版的花和尚,芳年的風格更為寫實細膩,深受西方繪畫影響。芳年又以暴力美學著稱,他所設計極富張力而血腥的場景,備受時人歡迎,可說是橫尾忠則、深作欣二這類當代人物的祖師爺。這幅畫是他晚年的傑作,金剛與魯智深誇張的姿態表情,彷彿重現水滸場景:
“智深搶到山門下。見關了門,把拳頭擂鼓也似敲門。兩上門子那里敢開。智深敲了一回,扭過身來,看了左邊的金剛,喝一聲道:『你這箇鳥大漢,不替俺敲門,卻拿著拳頭嚇洒家!俺須不怕你!』跳上臺基,把栅剌子只一拔,却似撧葱般拔開了。拏起一根折木頭,去那金剛腿上便打。簌簌的泥和顏色都脫下來。門子張見道:『苦也!』只得報知長老。智深等了一回,調轉身來,看著右邊金剛,喝一聲道:『你這厮張開大口,也來笑洒家!』便跳過右邊臺基上,把那金剛腳上打了兩下。只聽得一聲震天價響,那尊金剛從臺基上倒撞下來。智深提着折木頭大笑…… ”
畫中金剛劍拔弩張的模樣,真似準備與魯智深大幹一架。見其手勢與髮髻,與奈良法隆寺中門的阿形力士有幾分神似。曾親眼見此金剛立像,別說喝醉了酒,就是神智清醒的站在一旁,都能感覺那股磅礴氣勢壓來。這場面如同把魯智深請到日本出外景,迎合本地觀眾。
在崑曲的醉打山門裡,此幕有不同版本。魯智深見兩旁金剛羅漢,突發奇想,趁酒興練起拳來,還裝扮不同羅漢形象,讓此戲娛樂性大增。尤其是湘昆裡的單腿十八羅漢特技,膾炙人口,特別適合我們這種湊熱鬧的觀眾。近來出了曹志威這樣專精此戲的新秀,技驚四座,卻讓他變成專演山門的角兒,想來他自己也不是滋味,老戲迷見此怪現象更要搖搖頭了。
.


巧遇這幅魯智深醉打山門浮世繪,興奮不已,水滸故事還有如此生動的描繪,實為少見。此為1887年月岡芳年作品,較其師父歌川国芳版的花和尚,芳年的風格更為寫實細膩,深受西方繪畫影響。芳年又以暴力美學著稱,他所設計極富張力而血腥的場景,備受時人歡迎,可說是橫尾忠則、深作欣二這類當代人物的祖師爺。這幅畫是他晚年的傑作,金剛與魯智深誇張的姿態表情,彷彿重現水滸場景:
“智深搶到山門下。見關了門,把拳頭擂鼓也似敲門。兩上門子那里敢開。智深敲了一回,扭過身來,看了左邊的金剛,喝一聲道:『你這箇鳥大漢,不替俺敲門,卻拿著拳頭嚇洒家!俺須不怕你!』跳上臺基,把栅剌子只一拔,却似撧葱般拔開了。拏起一根折木頭,去那金剛腿上便打。簌簌的泥和顏色都脫下來。門子張見道:『苦也!』只得報知長老。智深等了一回,調轉身來,看著右邊金剛,喝一聲道:『你這厮張開大口,也來笑洒家!』便跳過右邊臺基上,把那金剛腳上打了兩下。只聽得一聲震天價響,那尊金剛從臺基上倒撞下來。智深提着折木頭大笑…… ”
畫中金剛劍拔弩張的模樣,真似準備與魯智深大幹一架。見其手勢與髮髻,與奈良法隆寺中門的阿形力士有幾分神似。曾親眼見此金剛立像,別說喝醉了酒,就是神智清醒的站在一旁,都能感覺那股磅礴氣勢壓來。這場面如同把魯智深請到日本出外景,迎合本地觀眾。
在崑曲的醉打山門裡,此幕有不同版本。魯智深見兩旁金剛羅漢,突發奇想,趁酒興練起拳來,還裝扮不同羅漢形象,讓此戲娛樂性大增。尤其是湘昆裡的單腿十八羅漢特技,膾炙人口,特別適合我們這種湊熱鬧的觀眾。近來出了曹志威這樣專精此戲的新秀,技驚四座,卻讓他變成專演山門的角兒,想來他自己也不是滋味,老戲迷見此怪現象更要搖搖頭了。
.
4.17.2012
殳書
.
大英中國館裡,有一支不起眼的青銅古劍,是藏家匿名借展,側標不見敘述。劍身錯金三字,勁秀挺拔,嵌在古舊不堪的銅銹裡,隱約還透露著一絲英氣。
就此三字,讓人著了魔。如遇壯士訣別,留下姓名,卻無法看懂。是可忍,孰不可忍,隨即展開一段探源尋字之旅。
刻在兵器上的字,古稱殳書,秦代列為八體之一。既然這字出現在東周古劍上,自然也歸屬殳書範疇,尋字遊戲有了眉目。沒想到從秦殳書著手,一開始就讓人陷入膠著。
秦國兵器上的文字,多草率簡易,例如呂不韋戈上的殳體,僅是隨勢而書的篆字,字本身不帶裝飾意味,與此劍風格大相逕庭。深入了解後方知,秦國兵器上的刻字,是物勒工名制度的體現,也是秦能一統天下的秘訣。秦在商鞅變法後盛行連坐,進而在軍事工業上也發展出一套制度,就是在兵器上留下整條生產線各層負責人的名字,要是產品出了問題,這留名的工匠甚至上司就要倒大楣。試想在這樣的體制下誰不兢兢業業做事?為此目的而留字,只求清晰明白,工匠刻得頭皮發麻,管它好不好看?
秦殳體此路不通,四方求助,在親友智囊團的幫助下,發現了新的線索。東周曾經盛行於江淮一帶的鳥蟲書,或與此類似。鳥蟲書是一種在篆字上添加鳥類圖案或抽象線條的美術字體,其起源不詳,盛行於春秋時代吳、楚、越等國,或許與該地上古時期即崇拜鳥類圖騰有關。比對了許多鳥蟲篆字,發現此劍三字並無明顯鳥類形貌,而與吳國較抽象的蟲篆相仿。無意間,在王子于戈背面的拓本,找到了完全相同的「璗」字,即是此劍第二字。細讀專家考據,此璗字可指黃金,亦或上等銅料。至此謎團漸開。
隨後,在河南出土的一件戈上,發現頭尾二字,全文比對為「玄」「璗」「膚」。「玄膚」二字出現在許多鳥蟲書戈上頭,有的刻成「玄夫」。「玄」乃成色,黑而赤者稱玄,「膚」通「金膚」,也是金屬名字,三字合意,說明這把劍是用上好的合金銅所製。
字意已解,卻仍留有許多疑問。究竟此劍主人是誰?何國鑄造?又為何在兩千多年後流浪到英國?玄璗膚三字明顯只是不實廣告,從此劍銹蝕的程度看來,當年用來鑄此劍的合金並不特別。劍上除此三字,沒有留下任何王侯姓名,但三字以錯金法嵌入,絕非一般士卒用劍。另外與此比對,擁有相同篆字的鳥蟲篆戈,許多出土自三晉而非吳越,令人費解。
這些未解之謎已超出能力範圍,也沒有興致再深究。此劍真正吸引人的,是三篆字與劍形的結合。三字結體相似,身形高挑,束腰長擺,優雅非凡,一行排開與青銅劍形交相呼應,是中國古代字體設計的佳例。比起“殳體八觚,隨勢而書”的殳書釋意還要高上一層。在中文書寫瀕臨絕種的年代,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字,不再是當代大書家的流行字體,而是出自幾個字型軟體公司。此大勢所趨,無可奈何,瞧瞧先祖們文字設計的功力,要將這漢字創始國的驕傲扛起,可不是這麼容易。
.

大英中國館裡,有一支不起眼的青銅古劍,是藏家匿名借展,側標不見敘述。劍身錯金三字,勁秀挺拔,嵌在古舊不堪的銅銹裡,隱約還透露著一絲英氣。
就此三字,讓人著了魔。如遇壯士訣別,留下姓名,卻無法看懂。是可忍,孰不可忍,隨即展開一段探源尋字之旅。
刻在兵器上的字,古稱殳書,秦代列為八體之一。既然這字出現在東周古劍上,自然也歸屬殳書範疇,尋字遊戲有了眉目。沒想到從秦殳書著手,一開始就讓人陷入膠著。
秦國兵器上的文字,多草率簡易,例如呂不韋戈上的殳體,僅是隨勢而書的篆字,字本身不帶裝飾意味,與此劍風格大相逕庭。深入了解後方知,秦國兵器上的刻字,是物勒工名制度的體現,也是秦能一統天下的秘訣。秦在商鞅變法後盛行連坐,進而在軍事工業上也發展出一套制度,就是在兵器上留下整條生產線各層負責人的名字,要是產品出了問題,這留名的工匠甚至上司就要倒大楣。試想在這樣的體制下誰不兢兢業業做事?為此目的而留字,只求清晰明白,工匠刻得頭皮發麻,管它好不好看?
秦殳體此路不通,四方求助,在親友智囊團的幫助下,發現了新的線索。東周曾經盛行於江淮一帶的鳥蟲書,或與此類似。鳥蟲書是一種在篆字上添加鳥類圖案或抽象線條的美術字體,其起源不詳,盛行於春秋時代吳、楚、越等國,或許與該地上古時期即崇拜鳥類圖騰有關。比對了許多鳥蟲篆字,發現此劍三字並無明顯鳥類形貌,而與吳國較抽象的蟲篆相仿。無意間,在王子于戈背面的拓本,找到了完全相同的「璗」字,即是此劍第二字。細讀專家考據,此璗字可指黃金,亦或上等銅料。至此謎團漸開。
隨後,在河南出土的一件戈上,發現頭尾二字,全文比對為「玄」「璗」「膚」。「玄膚」二字出現在許多鳥蟲書戈上頭,有的刻成「玄夫」。「玄」乃成色,黑而赤者稱玄,「膚」通「金膚」,也是金屬名字,三字合意,說明這把劍是用上好的合金銅所製。
字意已解,卻仍留有許多疑問。究竟此劍主人是誰?何國鑄造?又為何在兩千多年後流浪到英國?玄璗膚三字明顯只是不實廣告,從此劍銹蝕的程度看來,當年用來鑄此劍的合金並不特別。劍上除此三字,沒有留下任何王侯姓名,但三字以錯金法嵌入,絕非一般士卒用劍。另外與此比對,擁有相同篆字的鳥蟲篆戈,許多出土自三晉而非吳越,令人費解。
這些未解之謎已超出能力範圍,也沒有興致再深究。此劍真正吸引人的,是三篆字與劍形的結合。三字結體相似,身形高挑,束腰長擺,優雅非凡,一行排開與青銅劍形交相呼應,是中國古代字體設計的佳例。比起“殳體八觚,隨勢而書”的殳書釋意還要高上一層。在中文書寫瀕臨絕種的年代,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字,不再是當代大書家的流行字體,而是出自幾個字型軟體公司。此大勢所趨,無可奈何,瞧瞧先祖們文字設計的功力,要將這漢字創始國的驕傲扛起,可不是這麼容易。
.
4.15.2012
4.04.2012
燕濯樽
.
每至巴黎Cernuschi博物館,必定在這對三足樽前停步。它奇特的造型無法不讓人多看兩眼,尊封其為紀元前一世紀國際工業設計大賽冠軍。
容器為硬陶質,上敷彩繪,下半器型為三足樽,兩側有雜技俑造型提把,俐落大方。此作品成功將裝飾、結構與功能融為一體,就算從兩千多年後的設計眼光來看,仍卓然超群。
除了造型不凡,此樽還反映了時代與文化脈絡。時空穿越到兩千多年前。漢武帝端坐在未央宮平樂觀,一覽台下:“祕戲連敘,逍遙俯仰,節以鞀鼓,戲車高橦,馳騁百馬,連翩九仞,離合上下,或以馳騁,覆車顛倒,烏獲扛鼎,千鈞若羽,吞刃吐火,燕躍烏跱,陵高履索,踴躍旋舞,飛丸跳劍….”(東漢李尤‧平樂觀賦)。秦漢時百戲(雜技)風靡,是帝王將相及黎民百姓的主要娛樂活動,頻頻紀錄於漢墓畫像磚上。樽上兩雜技俑,表達的就是當年盛況。
陶俑倒立屈腿的動態,似乎可與漢賦中的描述有所聯繫。張衡西京賦:“衝狹燕濯,胸突銛鋒。” 薛綜注:“燕濯,以盤水置前,坐其後,踊身張手跳前,以足偶節踰水,復卻坐,如燕之浴也。” 這段文字恰如兩俑動作的解說。此外,這個直壁圓筒狀的容器,雖有人稱之為“奩”,但從器物形狀與演化過程推斷,更有可能是漢代盛酒器“樽”,使用時以長勺舀酒入杯。試想滿盛佳釀的酒器,搭配技俑燕濯姿態,情思自溢。
「燕濯樽」,算是自己戲取的暱稱吧。
.

每至巴黎Cernuschi博物館,必定在這對三足樽前停步。它奇特的造型無法不讓人多看兩眼,尊封其為紀元前一世紀國際工業設計大賽冠軍。
容器為硬陶質,上敷彩繪,下半器型為三足樽,兩側有雜技俑造型提把,俐落大方。此作品成功將裝飾、結構與功能融為一體,就算從兩千多年後的設計眼光來看,仍卓然超群。
除了造型不凡,此樽還反映了時代與文化脈絡。時空穿越到兩千多年前。漢武帝端坐在未央宮平樂觀,一覽台下:“祕戲連敘,逍遙俯仰,節以鞀鼓,戲車高橦,馳騁百馬,連翩九仞,離合上下,或以馳騁,覆車顛倒,烏獲扛鼎,千鈞若羽,吞刃吐火,燕躍烏跱,陵高履索,踴躍旋舞,飛丸跳劍….”(東漢李尤‧平樂觀賦)。秦漢時百戲(雜技)風靡,是帝王將相及黎民百姓的主要娛樂活動,頻頻紀錄於漢墓畫像磚上。樽上兩雜技俑,表達的就是當年盛況。
陶俑倒立屈腿的動態,似乎可與漢賦中的描述有所聯繫。張衡西京賦:“衝狹燕濯,胸突銛鋒。” 薛綜注:“燕濯,以盤水置前,坐其後,踊身張手跳前,以足偶節踰水,復卻坐,如燕之浴也。” 這段文字恰如兩俑動作的解說。此外,這個直壁圓筒狀的容器,雖有人稱之為“奩”,但從器物形狀與演化過程推斷,更有可能是漢代盛酒器“樽”,使用時以長勺舀酒入杯。試想滿盛佳釀的酒器,搭配技俑燕濯姿態,情思自溢。
「燕濯樽」,算是自己戲取的暱稱吧。
.
3.14.2012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