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2012

Geffrye Herb Garden


四種食用植物
地榆/酸模/鼠尾草/辣根


倫敦東區養老院舊宅,內裝四百年英國家居設計,外置各世紀民間後院圃藝,附香草花園一座,小巧玲瓏,宜人清爽。


5.09.2012

美食家

.


“美食家這個名稱很好聽,讀起來還真有點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語言來加以解釋的話,不妙了:一個十分好吃的人。

好吃還能成家!這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想到的事情往往不來,沒有想到的事情卻常常就在身邊;硬是有那麼一個因好吃而成家的人,像怪影似的在我的身邊晃蕩了四十年。我藐視他,憎恨他,反對他,弄到後來我一無所長,他卻因好吃成精而被封為美食家!”  ( 陸文夫 《美食家》)

陸文夫用小說的篇幅,把「美食家」這個在中文裡不存在的名詞解釋了透徹。的確,反對好吃,是中國傳統教育的共識。青銅器上的饕餮紋,證明這項傳統的長久歷史。姑且不論當年這些精美的盛器裡,裝了何方瓊漿玉食,精神層面上,中國人永遠節儉樸實。

美食家的概念是舶來的,還是個新穎的頭銜。並非古代就沒有講究吃喝的人,只是真正將Gourmand這個字眼從貶意詞倒正,已是十九世紀。在這之前,Gourmand代表著縱慾貪食,仍是天主教的七宗原罪之一。其轉變的關鍵人物,是個叫Alexandre Balthazar Laurent Grimod La Reyniere的法國人。Grimod出於貴族世家,天生畸形的雙手,讓他仇世反骨,行為乖張。他用這雙手執刀吃飯、執筆書寫,成為歷史上第一個餐廳評論家,並出版了十年的 Almanach des Gourmands (美食家年鑑,1803-1812)。

Grimod的成功除了本身才氣縱橫,時代因素也是關鍵。法國大革命後,御廚紛紛走入民間,開起餐館,這是法國精緻飲食文化萌芽的階段。權力洗牌後的新富階級,也就是人們眼中的暴發戶,他們努力學習所謂的上流階層生活,學著怎麼吃喝。這套貴族把戲是Grimod的專長,他不但滿足了這些人的需求,也捧紅了自己。拿破崙時代造就巴黎成為歐洲最富庶的城市,名流雲集,飲食業更加蓬勃,美食教主Grimod趁勢開始編寫餐廳指南。

Grimod與友人組織了一個小評審團,每週鑑定不同餐廳的佳餚。這與當代美食評鑑的間諜系統大不相同,他們甚至不上館子,而是讓廚師把菜端來給他們嚐。諸多囂張行徑讓他樹敵眾多,晚年被迫退出江湖,詐死逃出巴黎並隱居在鄉下度過餘生。

好吃並不能成家,真正的美食家,是能在好吃之餘發表一些心得,一些能引發大眾共鳴的感想。陸文夫筆下的朱自治,與Grimod或有類似,只是時空環境大不相同。他身為文化斷層後的遺老,如伏生授經,擔任歷史傳承的工作。從一個遊手好閒,對社會毫無建樹的富家公子,搖身一變,成了繼承中華飲食道統的美食家,能不讓人傻眼?《美食家》的美味之處,就是關於吃喝人生的各種諷刺、荒謬與衝突。一個中國人節慾與享樂的矛盾心理,被詮釋為大時代裡糾結的兩段人生,讀來津津有味。

二十一世紀,人們吃喝更熾,資訊隨手可掬,評論遍地皆是,美食家?!

.

5.01.2012

St. Fagans Garden



30.04.12
St. Fagans, Walse


4.20.2012

醉打山門

.

巧遇這幅魯智深醉打山門浮世繪,興奮不已,水滸故事還有如此生動的描繪,實為少見。此為1887年月岡芳年作品,較其師父歌川国芳版的花和尚,芳年的風格更為寫實細膩,深受西方繪畫影響。芳年又以暴力美學著稱,他所設計極富張力而血腥的場景,備受時人歡迎,可說是橫尾忠則、深作欣二這類當代人物的祖師爺。這幅畫是他晚年的傑作,金剛與魯智深誇張的姿態表情,彷彿重現水滸場景:

“智深搶到山門下。見關了門,把拳頭擂鼓也似敲門。兩上門子那里敢開。智深敲了一回,扭過身來,看了左邊的金剛,喝一聲道:『你這箇鳥大漢,不替俺敲門,卻拿著拳頭嚇洒家!俺須不怕你!』跳上臺基,把栅剌子只一拔,却似撧葱般拔開了。拏起一根折木頭,去那金剛腿上便打。簌簌的泥和顏色都脫下來。門子張見道:『苦也!』只得報知長老。智深等了一回,調轉身來,看著右邊金剛,喝一聲道:『你這厮張開大口,也來笑洒家!』便跳過右邊臺基上,把那金剛腳上打了兩下。只聽得一聲震天價響,那尊金剛從臺基上倒撞下來。智深提着折木頭大笑…… ”

畫中金剛劍拔弩張的模樣,真似準備與魯智深大幹一架。見其手勢與髮髻,與奈良法隆寺中門的阿形力士有幾分神似。曾親眼見此金剛立像,別說喝醉了酒,就是神智清醒的站在一旁,都能感覺那股磅礴氣勢壓來。這場面如同把魯智深請到日本出外景,迎合本地觀眾。

在崑曲的醉打山門裡,此幕有不同版本。魯智深見兩旁金剛羅漢,突發奇想,趁酒興練起拳來,還裝扮不同羅漢形象,讓此戲娛樂性大增。尤其是湘昆裡的單腿十八羅漢特技,膾炙人口,特別適合我們這種湊熱鬧的觀眾。近來出了曹志威這樣專精此戲的新秀,技驚四座,卻讓他變成專演山門的角兒,想來他自己也不是滋味,老戲迷見此怪現象更要搖搖頭了。

.

4.17.2012

殳書

.

大英中國館裡,有一支不起眼的青銅古劍,是藏家匿名借展,側標不見敘述。劍身錯金三字,勁秀挺拔,嵌在古舊不堪的銅銹裡,隱約還透露著一絲英氣。

就此三字,讓人著了魔。如遇壯士訣別,留下姓名,卻無法看懂。是可忍,孰不可忍,隨即展開一段探源尋字之旅。

刻在兵器上的字,古稱殳書,秦代列為八體之一。既然這字出現在東周古劍上,自然也歸屬殳書範疇,尋字遊戲有了眉目。沒想到從秦殳書著手,一開始就讓人陷入膠著。

秦國兵器上的文字,多草率簡易,例如呂不韋戈上的殳體,僅是隨勢而書的篆字,字本身不帶裝飾意味,與此劍風格大相逕庭。深入了解後方知,秦國兵器上的刻字,是物勒工名制度的體現,也是秦能一統天下的秘訣。秦在商鞅變法後盛行連坐,進而在軍事工業上也發展出一套制度,就是在兵器上留下整條生產線各層負責人的名字,要是產品出了問題,這留名的工匠甚至上司就要倒大楣。試想在這樣的體制下誰不兢兢業業做事?為此目的而留字,只求清晰明白,工匠刻得頭皮發麻,管它好不好看?

秦殳體此路不通,四方求助,在親友智囊團的幫助下,發現了新的線索。東周曾經盛行於江淮一帶的鳥蟲書,或與此類似。鳥蟲書是一種在篆字上添加鳥類圖案或抽象線條的美術字體,其起源不詳,盛行於春秋時代吳、楚、越等國,或許與該地上古時期即崇拜鳥類圖騰有關。比對了許多鳥蟲篆字,發現此劍三字並無明顯鳥類形貌,而與吳國較抽象的蟲篆相仿。無意間,在王子于戈背面的拓本,找到了完全相同的「璗」字,即是此劍第二字。細讀專家考據,此璗字可指黃金,亦或上等銅料。至此謎團漸開。

隨後,在河南出土的一件戈上,發現頭尾二字,全文比對為「玄」「璗」「膚」。「玄膚」二字出現在許多鳥蟲書戈上頭,有的刻成「玄夫」。「玄」乃成色,黑而赤者稱玄,「膚」通「金膚」,也是金屬名字,三字合意,說明這把劍是用上好的合金銅所製。

字意已解,卻仍留有許多疑問。究竟此劍主人是誰?何國鑄造?又為何在兩千多年後流浪到英國?玄璗膚三字明顯只是不實廣告,從此劍銹蝕的程度看來,當年用來鑄此劍的合金並不特別。劍上除此三字,沒有留下任何王侯姓名,但三字以錯金法嵌入,絕非一般士卒用劍。另外與此比對,擁有相同篆字的鳥蟲篆戈,許多出土自三晉而非吳越,令人費解。

這些未解之謎已超出能力範圍,也沒有興致再深究。此劍真正吸引人的,是三篆字與劍形的結合。三字結體相似,身形高挑,束腰長擺,優雅非凡,一行排開與青銅劍形交相呼應,是中國古代字體設計的佳例。比起“殳體八觚,隨勢而書”的殳書釋意還要高上一層。在中文書寫瀕臨絕種的年代,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字,不再是當代大書家的流行字體,而是出自幾個字型軟體公司。此大勢所趨,無可奈何,瞧瞧先祖們文字設計的功力,要將這漢字創始國的驕傲扛起,可不是這麼容易。

.

4.15.2012

Spring in Paris

.
Rue Mazarine, Paris
01.04.12
.

4.04.2012

燕濯樽

.

每至巴黎Cernuschi博物館,必定在這對三足樽前停步。它奇特的造型無法不讓人多看兩眼,尊封其為紀元前一世紀國際工業設計大賽冠軍。

容器為硬陶質,上敷彩繪,下半器型為三足樽,兩側有雜技俑造型提把,俐落大方。此作品成功將裝飾、結構與功能融為一體,就算從兩千多年後的設計眼光來看,仍卓然超群。

除了造型不凡,此樽還反映了時代與文化脈絡。時空穿越到兩千多年前。漢武帝端坐在未央宮平樂觀,一覽台下:“祕戲連敘,逍遙俯仰,節以鞀鼓,戲車高橦,馳騁百馬,連翩九仞,離合上下,或以馳騁,覆車顛倒,烏獲扛鼎,千鈞若羽,吞刃吐火,燕躍烏跱,陵高履索,踴躍旋舞,飛丸跳劍….”(東漢李尤‧平樂觀賦)。秦漢時百戲(雜技)風靡,是帝王將相及黎民百姓的主要娛樂活動,頻頻紀錄於漢墓畫像磚上。樽上兩雜技俑,表達的就是當年盛況。

陶俑倒立屈腿的動態,似乎可與漢賦中的描述有所聯繫。張衡西京賦:“衝狹燕濯,胸突銛鋒。” 薛綜注:“燕濯,以盤水置前,坐其後,踊身張手跳前,以足偶節踰水,復卻坐,如燕之浴也。” 這段文字恰如兩俑動作的解說。此外,這個直壁圓筒狀的容器,雖有人稱之為“奩”,但從器物形狀與演化過程推斷,更有可能是漢代盛酒器“樽”,使用時以長勺舀酒入杯。試想滿盛佳釀的酒器,搭配技俑燕濯姿態,情思自溢。

「燕濯樽」,算是自己戲取的暱稱吧。

.

3.14.2012

山泉樹石

.

是夜興起,自集山泉樹石四家,當代筆意,古風崢嶸。一陣莫名喜悅,這年頭還有如此冥頑之徒?仍執筆作畫,仍造作自然,仍不怕寫實,仍苦思怎麼讓氣韻生動,.......






李華弌千住博曾小俊劉丹

.

2.17.2012

JR Purée

.

「評斷一個廚師的好壞不是從一道精巧複雜的菜,而是一道再平凡不過的菜」(Joël Robuchon)。侯先生說這話當然是意有所指的,那一道”再平凡不過的菜”,自然而然讓人聯想到他的purée de pommes de terre,JR版薯泥。

第一次吃到這玩意兒的人很容易被震攝。帶有淡淡堅果味的甘甜薯泥,裹著濃醇奶香,絲綢般的口感,慢慢融化在嘴中, Oooulala …。任何一個老主顧走進JR的餐廳,這是必點的食物,就像麥當勞薯條一樣,JR薯泥毫無疑問成為侯先生米其林星星連鎖店的招牌菜。

薯泥這麼普通的東西是如何被提升到這個高度?JR薯泥的作法並非秘密,早有食譜出版,清楚明白。自從在他店裡吃過之後,回家忍不住依樣畫葫蘆。主原料只有三,馬鈴薯、奶油、牛奶。重點在水煮馬鈴薯的火侯必須準確,趁熱剝皮,即刻壓泥,回鍋稍炒乾,加入奶油與熱牛奶,其比例約為4:1:1,攪打後過細篩即成。

像不像三分樣,自製盜版薯泥勉強算是及格,可每回到他店裡一比較,知道自己總差這麼一截。不單是味道上,原版薯泥除了夠細滑,還帶點彈性,那種脣齒間纏綿的口感,是最難模仿的部份。琢磨許久,發現其關鍵在於馬鈴薯的品種。

「La Ratte」,JR食譜所用的馬鈴薯品種,法國產量極少,英國市面幾乎沒有。它是十九世紀歐洲研發而出的品種,可能源自丹麥,如今被法國人發揚光大。在JR薯泥聲名遠播之後,連為侯先生供貨的馬鈴薯農都一砲而紅。在巴黎東邊這個種土豆的小農,Jean-Pierre Clot,因為所種La Ratte受到侯先生青睞,成為農夫界的巨星。成批記者與同行不遠千里來到他的田,試圖挖出這神奇小土豆的栽植秘方。這種土地與作物、原料與成菜、農夫與廚師的緊密關係,清楚道出新派法國菜的精髓所在。

前幾天有幸再次使用La Ratte做薯泥,整理出幾點心得:外型上,此薯個頭小身形長,有頭有尾,大小不一,活像一個個小老鼠,易造成烹調時間差距,最佳狀態應該挑選體積相似的在一批烹煮。此外,因為細皮嫩肉,趁熱剝皮容易大片撕下,並保持新鮮度。給這麼嬌滴滴的小土豆剝皮,對沒耐心的人是一種可怕的懲罰。口感上,La Ratte較一般馬鈴薯更為彈牙,筋質高,製成薯泥極具個性。同時,它也是個吃油怪獸,依照食譜打進1/4的油是不夠的,仍不及店裡呈現的滑潤,但若加入過多奶油又會蓋過馬鈴薯本身的風味,這油份與水分的平衡是個學問。

雖然已經用了La Ratte,成品仍舊未臻善境,這個過程有挫折,也有回饋。更加證明,這一道平凡的菜背後,有著不平凡的追求。

La Ratte
.

1.29.2012

山中讀經

.

12.01.12
五指山 食養山房

飯後茶餘恭讀 弘一大師寫經集
.

1.28.2012

獺祭

.

最近兩次過年,喝的都是它。元旦為日本新年,在台北野村壽司;上週中國新年,友人帶來助興。此酒平衡感絕佳,濃醇且帶適當酸度,入口甘爽,瓜果香亦足,無論細品還是大口暢飲皆宜。美酒配佳餚,增添不少滋味。

這間酒造名「旭」,已有六十多年歷史,比較奇怪的是,他家主打純米大吟釀,分成各種系列,不同精米步合,都叫「獺祭」。換言之,在外頭看到酒單上寫著”獺祭 純米大吟釀”,最好問清楚精米步合是多少,因為「獺祭」這個名字代表超過十種純米大吟釀。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你千萬別多嘴。住處附近一間居酒屋「淺草」,所賣清酒在倫敦屬一屬二的便宜。一天晚上,年輕女侍不知從冰箱哪個角落,摸出一瓶八成是老闆私藏的兩割三分獺祭,當成酒單上標記的”獺祭 純米大吟釀”,我們默不作聲,暗爽了一晚。(兩割三分是獺祭頂級款,要比常見的三割九分貴上一倍)

「獺祭」這名字本身也頗具內涵。據酒造的說法,取這名字原因有二,一是呼應酒造所在地「獺越」,二則效法「獺祭書屋主人」正岡子規,十九世紀日本著名文學家,如同他在日本近代文壇中的大膽創新,旭酒造也欲開創日本酒的新時代。

再上溯此名。禮記月令篇:「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鴈來」。水獺乃哺乳動物界的建築大師,連吃飯都有建築師的樣,捕獲的魚必須先整齊排列在岸邊,如同祭祀大典,故中國古名「獺祭」。妙的是,宋初西崑一派詩人用「獺祭」來形容他們祖師爺李商隱,創作的時候把資料書史堆集左右,就像獺祭魚。這詞慢慢變成作文喜用典故,羅列詞藻之意。正岡子規以「獺祭」作為館齋號,當然也有上崇李義山的意味。

日本酒的名字,常常給人味覺之外的遐想。「獺祭」的劇本已然成型,先與三五好友暢飲幾瓶,再學學李義山耍浪漫,演齣「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

1.24.2012

有魚

.

blown sugar work

壬辰 年初二 製


新年快樂

.

1.14.2012

松花硯

.
年前趕上台北故宮兩個展覽,「康熙與路易十四」,及「精彩100」。各式國寶紛陳,目不暇給,一下午在兩館中奔波。這許多國之重器裡,有類小樣寶貝藏身其中,差點讓人走漏了眼。

在「康熙與路易十四」展中,有一整排康熙皇的「松花硯」。這是整個展覽裡最不切題,跟西方文明最不相干的物件。然而,這些石頭充分展現了中國人的審美意識,與康熙皇帝的個人品味。松花石製硯,並非康熙的創舉,他所做的,是將松花硯的地位拉抬到與四大硯齊平。原產於長白山的松花石,因黃綠相間的石色貌似松林開花而得名,數千年來在中國並非製硯名材。直到康熙令造辦處採石製硯御供,這石頭才算一飛沖天,名留青史。

為何選松花石?除了康熙所稱「壽古而質潤,色綠而聲清,起墨益毫」等優點,恐怕還攙了些政治意圖。長白山乃滿人祖脈,清建國後即是禁區,從此地開採出來的石頭做硯,一是彰顯大清正統,石為土之精,氣之核,我愛新覺羅氏當用我自己土地上生長之靈石。再者,名石做硯,更貼近漢文化裡的文人把戲。挾著皇權與限量製作的優勢,要與傳統名硯一爭長短,無形也有漢化的意味。最耐人尋味的是,這松花石在滿清入關前,是八旗軍拿來當磨刀石的良材。康熙把它做成硯臺後,還喜歡四處當贈品發送,賜給周邊寫毛筆的國家,賜給有功的王公大臣。且不知當年的漢臣收到一方松花硯,心底是什麼滋味?

正館的「精彩100」展出三方松花硯,分別是康、雍、乾三朝御用遺物:康熙松花石甘瓜石函硯,雍正松花石壺蘆硯,乾隆松花石蟠螭硯,三硯皆收錄在西清硯譜中*。這是一個絕佳的比較機會,同樣的材質,同樣的器物,同樣為皇上御用,更容易看出三個皇帝的美學喜好。比起他那文氓孫子,康熙爺的品味可說高出一籌。這一系列康熙松花硯,個個質樸簡練,造型自然渾成。証明皇帝御用,未必要雕龍刻鳳,或甜瓜帶蒂,或玉蘭含苞,皆得天趣,也得上意。

* 清宮舊藏松花硯繁多,西清硯譜僅收康、雍、乾三朝皇帝御用有款識者,計康熙硯兩方,雍正硯一方,乾隆硯三方,盡數皆在台北故宮。


康熙松花石木筆花式硯

.

1.13.2012

山.水.覺

.



阿里山/日月潭/玄奘寺

辛卯 • 小寒
寶島記遊
.

12.23.2011

Christmas Windows

London , 11'
.



Fortnum&Mason / Harvey Nichols / Liberty / Selfridges

MERRY CHRISTMA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