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2012

JR Purée

.

「評斷一個廚師的好壞不是從一道精巧複雜的菜,而是一道再平凡不過的菜」(Joël Robuchon)。侯先生說這話當然是意有所指的,那一道”再平凡不過的菜”,自然而然讓人聯想到他的purée de pommes de terre,JR版薯泥。

第一次吃到這玩意兒的人很容易被震攝。帶有淡淡堅果味的甘甜薯泥,裹著濃醇奶香,絲綢般的口感,慢慢融化在嘴中, Oooulala …。任何一個老主顧走進JR的餐廳,這是必點的食物,就像麥當勞薯條一樣,JR薯泥毫無疑問成為侯先生米其林星星連鎖店的招牌菜。

薯泥這麼普通的東西是如何被提升到這個高度?JR薯泥的作法並非秘密,早有食譜出版,清楚明白。自從在他店裡吃過之後,回家忍不住依樣畫葫蘆。主原料只有三,馬鈴薯、奶油、牛奶。重點在水煮馬鈴薯的火侯必須準確,趁熱剝皮,即刻壓泥,回鍋稍炒乾,加入奶油與熱牛奶,其比例約為4:1:1,攪打後過細篩即成。

像不像三分樣,自製盜版薯泥勉強算是及格,可每回到他店裡一比較,知道自己總差這麼一截。不單是味道上,原版薯泥除了夠細滑,還帶點彈性,那種脣齒間纏綿的口感,是最難模仿的部份。琢磨許久,發現其關鍵在於馬鈴薯的品種。

「La Ratte」,JR食譜所用的馬鈴薯品種,法國產量極少,英國市面幾乎沒有。它是十九世紀歐洲研發而出的品種,可能源自丹麥,如今被法國人發揚光大。在JR薯泥聲名遠播之後,連為侯先生供貨的馬鈴薯農都一砲而紅。在巴黎東邊這個種土豆的小農,Jean-Pierre Clot,因為所種La Ratte受到侯先生青睞,成為農夫界的巨星。成批記者與同行不遠千里來到他的田,試圖挖出這神奇小土豆的栽植秘方。這種土地與作物、原料與成菜、農夫與廚師的緊密關係,清楚道出新派法國菜的精髓所在。

前幾天有幸再次使用La Ratte做薯泥,整理出幾點心得:外型上,此薯個頭小身形長,有頭有尾,大小不一,活像一個個小老鼠,易造成烹調時間差距,最佳狀態應該挑選體積相似的在一批烹煮。此外,因為細皮嫩肉,趁熱剝皮容易大片撕下,並保持新鮮度。給這麼嬌滴滴的小土豆剝皮,對沒耐心的人是一種可怕的懲罰。口感上,La Ratte較一般馬鈴薯更為彈牙,筋質高,製成薯泥極具個性。同時,它也是個吃油怪獸,依照食譜打進1/4的油是不夠的,仍不及店裡呈現的滑潤,但若加入過多奶油又會蓋過馬鈴薯本身的風味,這油份與水分的平衡是個學問。

雖然已經用了La Ratte,成品仍舊未臻善境,這個過程有挫折,也有回饋。更加證明,這一道平凡的菜背後,有著不平凡的追求。

La Ratte
.

1.29.2012

山中讀經

.

12.01.12
五指山 食養山房

飯後茶餘恭讀 弘一大師寫經集
.

1.28.2012

獺祭

.

最近兩次過年,喝的都是它。元旦為日本新年,在台北野村壽司;上週中國新年,友人帶來助興。此酒平衡感絕佳,濃醇且帶適當酸度,入口甘爽,瓜果香亦足,無論細品還是大口暢飲皆宜。美酒配佳餚,增添不少滋味。

這間酒造名「旭」,已有六十多年歷史,比較奇怪的是,他家主打純米大吟釀,分成各種系列,不同精米步合,都叫「獺祭」。換言之,在外頭看到酒單上寫著”獺祭 純米大吟釀”,最好問清楚精米步合是多少,因為「獺祭」這個名字代表超過十種純米大吟釀。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你千萬別多嘴。住處附近一間居酒屋「淺草」,所賣清酒在倫敦屬一屬二的便宜。一天晚上,年輕女侍不知從冰箱哪個角落,摸出一瓶八成是老闆私藏的兩割三分獺祭,當成酒單上標記的”獺祭 純米大吟釀”,我們默不作聲,暗爽了一晚。(兩割三分是獺祭頂級款,要比常見的三割九分貴上一倍)

「獺祭」這名字本身也頗具內涵。據酒造的說法,取這名字原因有二,一是呼應酒造所在地「獺越」,二則效法「獺祭書屋主人」正岡子規,十九世紀日本著名文學家,如同他在日本近代文壇中的大膽創新,旭酒造也欲開創日本酒的新時代。

再上溯此名。禮記月令篇:「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鴈來」。水獺乃哺乳動物界的建築大師,連吃飯都有建築師的樣,捕獲的魚必須先整齊排列在岸邊,如同祭祀大典,故中國古名「獺祭」。妙的是,宋初西崑一派詩人用「獺祭」來形容他們祖師爺李商隱,創作的時候把資料書史堆集左右,就像獺祭魚。這詞慢慢變成作文喜用典故,羅列詞藻之意。正岡子規以「獺祭」作為館齋號,當然也有上崇李義山的意味。

日本酒的名字,常常給人味覺之外的遐想。「獺祭」的劇本已然成型,先與三五好友暢飲幾瓶,再學學李義山耍浪漫,演齣「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

1.24.2012

有魚

.

blown sugar work

壬辰 年初二 製


新年快樂

.

1.14.2012

松花硯

.
年前趕上台北故宮兩個展覽,「康熙與路易十四」,及「精彩100」。各式國寶紛陳,目不暇給,一下午在兩館中奔波。這許多國之重器裡,有類小樣寶貝藏身其中,差點讓人走漏了眼。

在「康熙與路易十四」展中,有一整排康熙皇的「松花硯」。這是整個展覽裡最不切題,跟西方文明最不相干的物件。然而,這些石頭充分展現了中國人的審美意識,與康熙皇帝的個人品味。松花石製硯,並非康熙的創舉,他所做的,是將松花硯的地位拉抬到與四大硯齊平。原產於長白山的松花石,因黃綠相間的石色貌似松林開花而得名,數千年來在中國並非製硯名材。直到康熙令造辦處採石製硯御供,這石頭才算一飛沖天,名留青史。

為何選松花石?除了康熙所稱「壽古而質潤,色綠而聲清,起墨益毫」等優點,恐怕還攙了些政治意圖。長白山乃滿人祖脈,清建國後即是禁區,從此地開採出來的石頭做硯,一是彰顯大清正統,石為土之精,氣之核,我愛新覺羅氏當用我自己土地上生長之靈石。再者,名石做硯,更貼近漢文化裡的文人把戲。挾著皇權與限量製作的優勢,要與傳統名硯一爭長短,無形也有漢化的意味。最耐人尋味的是,這松花石在滿清入關前,是八旗軍拿來當磨刀石的良材。康熙把它做成硯臺後,還喜歡四處當贈品發送,賜給周邊寫毛筆的國家,賜給有功的王公大臣。且不知當年的漢臣收到一方松花硯,心底是什麼滋味?

正館的「精彩100」展出三方松花硯,分別是康、雍、乾三朝御用遺物:康熙松花石甘瓜石函硯,雍正松花石壺蘆硯,乾隆松花石蟠螭硯,三硯皆收錄在西清硯譜中*。這是一個絕佳的比較機會,同樣的材質,同樣的器物,同樣為皇上御用,更容易看出三個皇帝的美學喜好。比起他那文氓孫子,康熙爺的品味可說高出一籌。這一系列康熙松花硯,個個質樸簡練,造型自然渾成。証明皇帝御用,未必要雕龍刻鳳,或甜瓜帶蒂,或玉蘭含苞,皆得天趣,也得上意。

* 清宮舊藏松花硯繁多,西清硯譜僅收康、雍、乾三朝皇帝御用有款識者,計康熙硯兩方,雍正硯一方,乾隆硯三方,盡數皆在台北故宮。


康熙松花石木筆花式硯

.

1.13.2012

山.水.覺

.



阿里山/日月潭/玄奘寺

辛卯 • 小寒
寶島記遊
.

12.23.2011

Christmas Windows

London , 11'
.



Fortnum&Mason / Harvey Nichols / Liberty / Selfridges

MERRY CHRISTMAS

.

12.21.2011

圈椅

.
由左至右

1. 黃花梨圈椅,中國,明朝
2. Wishbone Chair,丹麥,1950,by Hans J. Wegner
3. Branca Chair,義大利,2010,by Industrial Facility

中西圈椅造型在五百年後滑溜銜接,自然曲線再度被人類馴服,不過魯班金臂換成了大型CNC( 詳見此片 )。這是工藝製造史上一大進程,美學成就卻無任何突破。並列對比,顯而易見,Less is no More。

.

12.05.2011

肥鴨

.

(內含劇情,已訂位者勿閱)


終於弄到一張桌子,在無數次重撥與失敗之後。儘管時間點不太妙,大冬夜加考試前,還是沒辦法放棄,這全英國最難訂的館子。

肥鴨開業於九五年,在泰晤士河邊的小鎮Bray。經費有限的Blumenthals買下這間四百多年的老酒吧,改裝成自己的小餐廳,賣些傳統法國菜。十多年光景,搖身一變,肥鴨已是頂著三星光環,曾經世界排名第一的分子廚藝聖地。Blumenthals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自學廚師,升格成進出皇宮為女王打理盛宴的名人。

這葫蘆裡賣得什麼藥?


Bray離倫敦有半個多小時的車程,是個風清水秀的鄉間小鎮。但如果你大老遠來此是為了享受鄉村風情,那請到隔壁的Waterside Inn,老派三星法國館子+廣角河景 (沒錯,這是世界唯一一個有兩間三星店的小鎮)。肥鴨這間小破房,任白天晚上都沒景,裡頭是中世紀的挑高,露出陳舊的老木間架,唯一的裝飾只有白牆上的橫幅油畫與桌上的花。用餐空間極為狹小,十來桌擺下可說是毫無餘地。

這麼個偏遠的地點,這麼侷促的環境,為何不換?學問來了,布爺制勝公式一:距離感換神秘感。一個英國鄉間小村的老屋裡,每一天只有八十四個人能吃到最時髦的分子料理,大家永遠在等待名單。除了來一探究竟,誰也不知道怎麼回事,隊越排越長,人越發好奇。加上這風水寶地星光燦爛,Bray=美食小鎮,招牌已然打響,沒必要搬,更不用擴大營業。


方上桌不久,一本極厚的皮面酒單上來,有股銀塔的氣勢,翻開發現是墊頁的,實際厚度只有一半,儲酒水準倒還夠看。肥鴨已不供應單點菜單,一律tasting menu,今晚完全沒概念如何搭酒,tasting menu的配酒又貴的嚇人,索性點了支白Bourgogne湊合。點餐點酒間,送上點心一碟,紅而艷,入口迅速化開,是甜菜酥殼夾辣根奶油,確有開胃之效。


皆下來菜單寫的是aperitif,開胃酒。出現一小餐車,滿是道具,看到中間那冰盆已猜到三分,Nitrogen,用液態氮以零下近兩百度將食物瞬間凝固,也就是說這開胃酒將是固體。我們有三種選擇,Lime&Vodka、Gin&Tonic、Campari,侍者將調好的酒蛋白霜擠上湯匙,再放入液態氮中成形。這顆小冰球入盤的同時,伴隨著香水,噴在桌子上空,名為「柑橘果園」。冰球像雲霧般在嘴裡散去,尚未體會味道,只留嘴中一片沁涼。

布爺制勝公式二:故弄玄虛。一杯最最普通的英國G&T,大費周章的經過調味、打氣、急速冷卻,最終質變。姑且不論味道到底有沒有提升,這整套功夫已讓人震攝。(PS:不過液態氮已是老梗,換點新招吧!)


嘴巴用冰清乾淨了,繼續amuse-bouche還是冰,這次換成冰淇淋,芥末口味。冰淇淋下墊著細黃瓜丁,淋上紅包心菜製的gazpacho一起吃。這也是令人欣賞的開胃小點,靈感其實也就是一盤生菜沙拉,把芥末醬做成冰,菜與醋汁打成湯,黃瓜切成brunoise。據肥鴨大寶書的記載,這黃瓜事先經過兩次抽真空後才切,為了讓黃瓜的風味更醇。老實說,墊在下頭這麼幾粒,鬼吃得出來。


來點實在的吧?早開了胃確還沒吃到「東西」,提前要了麵包墊肚。沒料到下一道菜仍在虛無飄渺間。首先上桌的是竹盒裝地衣一片,上面擺著一人一個塑膠小盒,在侍者的解說下,我們必須先把盒內裝的薄片含入嘴中,劇情才能繼續。細微的木香溶化嘴裡,說是橡樹與苔蘚的味,突然侍者將鐵壺中的液體倒入地衣盒中,瞬間煙霧繚繞,陣陣森林氣息竄出。據我了解,歐洲人對這味道特別興奮,陳年紅酒裡也有這earthy味,他們每每聞到都陶醉的不行,難道是DNA裡的鄉愁?

這段開場白為的是鋪陳一個氛圍,好迎接真正要吃的東西:鵪鶉凍+螯蝦汁+肝醬+豆泥,以及一片鋪著黑松露的烤土司,陳列在這幻想中的森林裡。鵪鶉凍如菜單上的標題,是向偶像Alain Chapel致敬。Chapel當年創造了一道以海鮮搭配鴿子凍的名菜,而肥鴨改成了自己的版本:容器的最底層是豆泥,第二層是雞高湯煮的鵪鶉凍,第三層是螯蝦醬汁,再放上一球肥肝醬。一旁搭配的松露麵包與森林氣息,顯然是為了增加口感與香味。

這菜除了過鹹一點,我還挺喜歡的。不知道為何,邊吃著,腦袋卻想著另一個畫面,一隻香噴噴的烤鵪鶉,內包裹著鵝肝,旁邊是螯蝦醬汁與豆泥,上面再現削新鮮的佩里哥松露,喔喔喔嗚…夢醒了,眼前只有幾湯匙的肉凍。布爺制勝公式三:儀式,每道菜之前必須先有一段氣氛醞釀,讓想像馳騁,演員更容易入戲,這才是「意境菜」的最高境界。


肥鴨名菜,蝸牛粥,綠色的燕麥粥上放著細削的茴香與火腿絲。這道菜為何出名我不太懂,也許就是從沒人做過吧?英國早餐丟進法國蝸牛,那種錯愕感可能是大家的第一印象。粥的鮮度不錯,以parsley butter為調味主軸,蝸牛處理的也好。但要說到粥嘛….我還是情願到香港喝,據說這道菜的原始靈感來自肥鴨二廚跑到紐約唐人街喝了一碗魚片粥….。


終於看到正常點的東西,煎鵝肝,至少從外表上看來沒錯。先挑了塊薄脆吃,飽含濃濃的蟹味,應該是煮蟹汁濃縮後製成,與鵝肝的搭配很出色。鵝肝下刀完全沒有出油,質感滑潤不散,不可能是直火煎製,表層那焦面定是真空袋取出後再動的手腳。這道菜在味覺上讓人滿足,可惜只這麼兩口,盤中另外兩種醬純屬多餘。


儀式又來了,這回是愛麗絲夢遊仙境,場景設定在瘋狂下午茶會,三月兔拿出他的懷錶浸入茶杯。我們拿著金光閃閃的湯塊浸入熱水,迅速溶解,倒入湯盤,假龜湯完成。Mock Turtle Soup,一個十八世紀的英國老菜,用小牛頭為材料替代昂貴的真海龜,成為平民美食,也成為愛麗絲夢遊仙境裡Mock Turtle的原型(牛頭龜身)。肥鴨版假龜湯可能跟前兩者都扯不上關係,除了盤中一小塊牛肉,其餘簡直胡搞,盤中配菜純以視覺為主,即溶熱湯裡頭加了醬油與味似紹興的加烈酒,騙騙沒吃過龜的現代英國人還行,對中國味蕾來說這碗湯完全不知所云。

布爺制勝公式四:故事要說得動人。打從訂位起,電話那頭的等待鈴聲即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用濃濃的英國口音講述。上菜前,先送每人一個極其精緻的小書籤,上頭燙印著相關的故事。把一個三百多年前的老菜結合英國人驕傲的童話,用當代分子料理呈現,這整套心思怎不叫人佩服?不過你要能把味道也調配得像龜湯一樣迷人,那我會更佩服一點。先來亞洲喝碗真正的野生鱉湯吧!


另一道肥鴨招牌菜,海韻 (Sound of Sea),此菜旨在證明聽覺能夠影響味覺。在肥鴨網站上有個實驗說明,當你嚐試生蠔的時候,先聆聽農場豬圈的錄音,另一次聽海岸邊的錄音,第二顆生蠔會感覺特別鮮美,鹹度也會上升。首先侍者端上大海螺,內裝耳機連著I-Shuffle,你戴上耳機,才開始品菜。

菜盛裝在玻璃盒上,下頭墊著海砂,上面由三部份組成,細砂、潮沫與中間的海洋生物。這道菜的意境與概念毫無疑問是要編列史書中的,今天的版本卻讓我有些失望。細砂和潮沫以大量日本元素製成,鮮度十足,那海潮一入口以假亂真,就似美味的海水。問題出在海中生物,除了各式海藻,原版海韻放的是生蠔、蟶子與海膽,現在竟然改成了三片不同種類的魚生。想必是前兩年食物中毒事件的緣故,最終調查的官方說法是生蠔有問題,導致此菜改版。

生魚片怎能替代潮味滿點的甲殼海鮮?味覺威力明顯要下降許多,概念未能貫徹。另外聆聽海邊音景佐菜的理想也被餐廳裡過大的喧鬧聲削弱。我只能靠自己想像這道名菜真正發揮時的感動。


下一道也是魚,甘草膠鮭魚佐香草蛋黃醬。鮭魚被均勻的裹在甘草膠裡,上頭點綴著鱒魚卵,旁邊則是新鮮的葡萄柚果肉。魚肉由真空低溫煮,在蛋白質正準備凝固前的那一刻停止,整塊魚保持在同一個質感,紅橙橙的肉絲散開,跟葡萄柚竟分不出彼此。這塊鮭魚的確讓人開眼界,因為在高級餐廳很少有機會吃到這麼普通的魚種,不但沒有一絲腥味,咬感也絕佳,搭配甘草、香草mayo與葡萄柚則是新的體驗。


最後的主菜是鹿肉,英國冬天常見的食材,通常搭配著甜菜(老實說,在英國還沒吃過不配甜菜的)。肥鴨這盤鹿肉意外的落套,還是配甜菜。是沒錯,整盤菜每一個細節都近乎完美,鹿肉鮮嫩,肉汁恰到好處,甜菜泥如絲綢般細緻,且不過甜,絕對是一盤上乘的鹿腰肉。但我何必非要來你這吃?況且鹿肉說實在的,本身沒這麼討好。

布爺制勝公式五:愛國愛民。發現今天整套菜的食材相當「親民」,除了黑松露外,主食材都是日常生活可見,而且十分英國。說是省成本,那倒不至於,這裡每道菜的功序都繁複得嚇人(肥鴨廚房裡的廚師數量與客人接近1:1)。我感覺布爺越來越有英國廚師扛壩子的擔當,像文華新店Dinner裡的菜單,清一色英國老菜復興,每道菜都有典故及資料來源,上溯十五世紀。您要找回大英榮耀,我樂觀其成,只要東西別太離譜,至於這性價比的疑慮,可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


迎接甜點前,先來了一杯茶,名叫Hot & Iced Tea,費解,那到底是冷茶還是熱茶?喝了一口,確如其名,嘴裡左半邊是熱的,右半邊是冷的,一瞬間有點精神分裂。除了這噱頭,就是一杯酸甜的伯爵茶,稠乎乎。


第一樣甜點,Taffety Tart,菜單上標註c.1660,又是老菜翻新。後來忍不住查了一下,這個十七世紀流行的英國甜點原版應該是加酵母的派皮,用了蘋果、榲桲醬、橘皮、玫瑰水為餡,顯然肥鴨現代版創新成分為多。奶油餡、蘋果泥與果凍夾在焦糖脆皮之間,另一側是黑醋栗冰砂,一江兩岸,造型精巧可愛,不忍下手。從整體味道來說,由於細節過多,導致有些雜亂,醋栗冰砂實在酸了一點。若以一個蘋果塔為衡量標準,算是一次出色的改版,輕盈而當代。


主甜點”BFG”,黑森林蛋糕,造型是今日最犀利者。通常我看到這種披著羊皮的狼都會興奮一下。一勺劃去,果然裡頭藏著複層結構,小小的塔裡有六七層樓,每層風味質感各異,但有一種主味貫穿-Kirsch,櫻桃白蘭地。這是德國南部盛產的蒸餾酒,也是黑森林蛋糕得名的主因,在肥鴨版的BFG裡,它成了主角。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最頂級的巧克力蛋糕,但我能確定,作為一個黑森林蛋糕,肥鴨版天下無敵。布爺,你所謂的追求完美,我終於在這道甜點裡感受到了,不知道是不是遲了一點?依舊,這裡每一個細節都近乎無懈可擊,正是製作甜點的要領,但在烹飪上卻未必成立。之前的菜餚太多細節,一下子就失去焦點,反而在這個BFG裡,每個元素縱向連貫,在口中同時橫向擴展,整體感強,也最動人。


時間太晚,還要趕車回倫敦,正準備結帳走人,每人桌前出現一個相框。”Whisky Gums”-標題印在裡頭小地圖上。原來還有餐後酒?我左翻右轉,試圖把像框打開,取出裡頭的東西,最後發現這些小軟糖是黏在前面玻璃上,一撕就可以吃了,糗大。軟糖後有每支酒廠的名字與年份,想起在愛丁堡威士忌博物館裡試酒的情景,蘇格蘭共有四個大區,各地風格都不同,這裡還加一支美國田納西。

Petit Four 是在回程路上吃的,還是有講究:蘋果派焦糖、蜂巢黑巧克力、白巧克力撲克、椰子菸草(菸草味的椰絲,裝在肥鴨牌菸草袋裡)。後兩樣尤其幽默,今晚菸、酒、牌可是全湊齊了。回顧這段肥鴨行,口腹之慾未滿,成功之道卻學了很多,受教。想想也不是菜做的差,就是欠缺了一點力道,每樣東西入口還沒到位就隨風而散,如煙似幻,也許這也是分子廚藝的另一種追求吧?



.

11.26.2011

嚐鮮

.

近海有長螯小龍蝦,身形苗條,色比胭脂,貌不及大龍蝦華麗,肉質甜嫩有過之。清蒸三五分鐘可食,真懶人佳饈。

適逢冬,當產季,帶回一打活蝦,個個飽滿懷春,炯炯有神。快火蒸后以現打Sauce béarnaise 沾食。醬中用少許咖哩粉替龍蒿,辛香滑潤,與鮮蝦相襯。

至此心滿意足?非也,蝦肉美則美矣,尚未盡其全功。將滿桌殘骸重新分門別類,蝦頭、甲身回鍋同青蔥爆香,煉出殼中精髓,復加日式高湯稍煮。濾出佐播州細烏冬食之,以滿瓢蝦籽點綴。一籮廚餘整出清湯掛麵,素淡中有真鮮。


11.19.2011

MICUS

.

闔眼
任心象隨聲符徜徉

突倏一片雪峰皚皚,與凡境杳絕,
空山無人,但聞風捲舒嘯,自谷底宕出。
其歌情真韻遠,非人非仙,
意欲一探究竟,遂循聲逐去。

山間有修竹夾道,綿延數里,
所見青影搖曳,耳聽細雨穿林,
溟濛裡忽現一老翁,手持尺八吟嘯徐行。
邁步隨之,每覺已近其身,又飄出丈許。
迷途道上,忽地腳下一空,墜入淵潭中。

聲色俱絕

猛醒
此翁端坐眼前
一身素衣,飄灑清玄


11.11.11
聆觀 Stephan Micus
in Purcell Room , London


11.11.2011

居家特賣

.

中國二手家具家飾特賣會近日倫敦舉行,整個週末馬不停蹄湊足熱鬧,理出一張「勸敗居家用品精選單」:


【便當盒】

黃花梨提樑盒,僅以銅葉裝飾,造型樸素大方。放入備好的愛心餐點,無論送子上學、送夫上班、全家出遊野餐,一盒在手,心意必達。


【茶碗】

這只罕見的兔毫紫盞引人注目,雖稱其紫盞,實為黑紫相間,或屬金代北方窯系設計。恰如梅堯臣詩句:「兔毛紫盞自相稱,清泉不必求蝦蟆」。只歎鬥茶之風已消逝,茶韻只留碗中尋。


【鳥籠】

北京俗語:「什麼人玩什麼鳥」,同理,什麼籠關什麼鳥。這麼一個剔紅牙雕的大鳥籠,裡頭住的想必也非等閒鳥。從中央那磨菇狀的小台看來,這是當年京城八旗子弟愛養的百靈鳥籠。百靈是地棲鳥,指爪稍退化,站不了棲木。此籠中央這鳳凰台面為龍紋剔紅,下有象牙雕梅枝扶襯,愛鳥往上一站,尚未開口已先聲奪人。


【糖盒】

小時候總期待過年,玲瑯滿目的甜食隨手捻來,多麼幸福的感覺。看著這件剔紅大漆盒,不由自主幻想裡頭裝滿糖果的模樣,喜氣洋洋。蓋面圖中兩逸士相對而飲,小鬼一旁溫酒,閒適悠哉。人物山石刻工圓滑飽滿,錦紋漫地一絲不苟,以蝠桃及海波紋框邊,從裡到外無論工藝還是寓意,都蘊含濃濃的中國味。


【奶油碟】

乾隆時期外銷歐洲的瓷器精品,一隻可愛的蟹寶寶橫據盤上,向你舉手致意。如此動物造型及紋飾是本國找不到的特殊產物,據說當年歐洲貴族拿來盛奶油。建議返銷回中國改裝大閘蟹膏,才真正切合主題。


【棋桌】

此方桌遠觀不甚特別,束腰,羅鍋棖,內翻馬蹄,雅素經典。走近一瞧,發現桌面刻著棋盤格,是一黃花梨棋桌。棋盤可翻面,象、圍棋兩用,角落設有圓洞可收棋子。平日屋內備此一桌,增添文雅三分,方到用時,再架上一檯面,繼續方城激戰。

.

11.02.2011

鴨油包

.


捎回頂大肥鴨肝一只,食之不盡,棄殊可惜。索性厚切數片,輕沾麥粉快煎,另起鍋熬索甸貴腐甜酒,加鮮湯煉之成醬。佐以生菜、蘆筍、培根脆片,夾入布列歐希包,用東洋染付盛。法蘭西至肥之物盡集於此,甘腴異常,稍嚼即化,快意半晌。不料次日脂膩上湧,面部痤瘡併發,現世報也。

.

10.16.2011

轟趴

.

週末上諾丁山挖寶,偶見十九世紀東方主義版畫印刷,標題:滿大人家的轟趴 (Dinner Party at a Mandarin’s House)。呆望幾秒,差點髒字脫口,這作者真XX太有才了!豪宅中,只見一群滿大人圍著巨大方桌吃飯看戲,杯觥交錯,主人端坐在特別墊高的太師椅上,倒舉他的雙耳杯,高喊著今日一醉方休。再看他腳邊那支特大號鼓形渣斗,顯然有備而無患。

環顧四周,室內裝修一派洋氣,有棋盤格大理石拼花地磚,雕樑畫棟,點綴著神秘象形文字。天花掛著時髦的宮燈,與一隻尼羅河捕獲的非洲大鯽魚。餐桌陳設匠心獨具,迷你方几擺上希臘陶瓶,裡頭插著橄欖枝,另有太上老君像供奉一旁,屬無國界混搭一路風格。大家酒酣耳熱之際,絲竹並奏,台上唱將起來。今天不知演得是哪齣,配樂尤其獨特,由兩位樂師在台前伴奏,一個彈魯特琴,另一位打定音鼓,交相掩映,喧鬧騰騰。

中國畫史裡,除了顧閎中一幅奉皇命繪製的狗仔寫實轟趴圖外,大都是裝模作樣的文會圖,這等熱鬧的場面可謂罕見。藉洋人的腦袋想像一番,別有異趣,只是裡頭尚留有一大疑點:沒有女人的轟趴?再細看一旁侍者的神情…突然讓人打了個哆嗦。

.

9.15.2011

天水冰山錄

.
看書名以為是風土奇情小說一類,內容卻完全兩回事。對很多人來說,這大概是一本窮極無聊的書,沒主旨,沒劇情,沒有任何情思文采。裡頭記載的,是古代一個大富豪的家產,逐目條列,從金玉服玩,到良田甲地,幾乎囊括一個古人生活所需的所有用具。

這是明朝權臣嚴嵩的抄家清單,由周石林自殘本重鈔,不但刊印成書,還廣為流傳,成為書史上的怪例。書名甚雅,天水冰山,水作動詞解,蒼天開眼,將積凍已久的貪腐給溶化。對後代文人來說,此書「展卷若有餘腥,何足污目」,架上備此一書,不過是給自己一個警訓。書中既無聖賢言,也無勸世語,想李笠翁做肉蒲團,止淫風借淫事說法,還引人入勝。此書僅以奇珍異寶之名欲化貪婪逐利之心,恐怕讀者還需幾分禪修功底。

除去序跋,本書的文學價值是零,卻別具社會與文化意涵。對於嚴家的財產,即使沒有任何敘述與註解,這個清單本身的編排系統承載了當時的價值觀。身為一個天下最有權勢的人,他所搜刮的器物自然也代表了上層社會的物質取向,更何況嚴嵩可是個飽讀詩書,文采出眾的儒士,並非單純的暴發戶。再換個角度來看,將這些器物配上插圖與估價,它將搖身一變,成為中國史上最強大的一本拍賣目錄,分給三大拍賣行,十季也拍不完,裡頭不乏現在正躺在故宮裡的一級國寶。

全書由金銀器皿與首飾開始記載,金銀用器皆標注了重量,理由顯而易見,金銀容易變算成實際價錢。緊接著第三大類是玉器,同樣秤重,其品種與數量反映玉在中國的獨特地位,更可以歸納出當時流行的裝飾主題。對於金銀珠寶,其價值毫無疑問,無所深究,倒是後頭許多分類與排序引人思考:


【珍奇器玩】:此項排序最前的是各種玻璃製品,下來才是瑪瑙水晶,可見當時外國進口的玻璃彌足珍貴。另外唯一列入珍奇器的磁器只有柴窯與哥窯,柴窯可能泛指汝窯或官窯等開片青瓷。其他所有瓷器用具都編列到最後的雜項裡頭,更無分品相窯種。

【古剌水】:有洪熙及宣德年古剌水各兩罐,古剌水即是波斯進貢的薔薇水,含酒精,自古即稀有,搞得中國人不知道怎麼用。參閱本草綱目拾遺,它在中國有下列用法:1. 其涼沁骨,蓋暑月以涼體者 2. 可療瞽疾 3. 手蘸少許,入鼻中,能驟長精神,強骨力 4. 房中藥也。婦人飲之,香沁骨肉。

【織物】:古代織品也可照匹算價,積之如囤金銀,書中或許是照價值排序分類:段、絹、羅、紗、紬、改機、绒、錦、綾、瑣幅、葛、布。

【川扇】:嚴家的扇子絕非只是日常生活使用,共計有兩萬七千三百零八把,其中川扇有兩萬三千多把。這個數據確認了兩樣事實,其一是摺扇在明代已是主流,而川扇成為御貢與上流階層收藏的主力。

摺扇乃舶來品,可能在宋代由東夷傳入,永樂年間朝鮮曾入貢,後迅速在中國流行。蜀地所製摺扇為當時最上品,卻也帶給四川苦不堪言的貢賦之災。平均每年上貢一萬多把,萬曆年間更達四萬多之譜。

【古今名琴】:古琴是清單中唯一獨立歸類的樂器,說明了琴在傳統仕人階層的價值。共計有名琴五十四張,其中尚見「九霄鳴珮」琴,猜測可能就是雷氏唐琴「九霄環珮」的筆誤。


【文房】:文房用具可獨立收藏的,非硯莫屬。幾塊古硯如未央宮瓦硯、銅雀瓦硯、貞觀上苑硯、宣和殿硯、東坡天成硯,發思古之幽情。另外還有好幾套文具組,如下所示,一盒內裝三十幾樣小文具,我等戀物癖患者看此清單已想入非非。



【家具】:家具只有兩個品項獨立歸類,一是屏風,二是床。屏風裡,除了尺寸各異的大理石屏,也見東洋情調,有數款倭金彩繪屏風,應當就是日本進口的蒔繪漆器。幾張雕漆或螺鈿大理石床,看來所費不貲,床在所有中式家具裡的價值最高,也最費工,一張精雕細琢的好床可能要耗上一木工匠十年。

【書籍字畫】:嚴嵩在此單上的藏書看來出奇的少,只有八十八部。事實上他家的藏書據之前的造冊,有五千多部,含許多宋元時期的手抄精品,也許抄家前已特別處理。至於金石字畫那更嚇人,這批收藏曾另外收錄在「鈐山堂書畫記」中,計有三千多軸卷,比他這本籍沒清單有系統。有許多現存的國寶名作如:王獻之鴨頭丸帖、孫過庭書譜、懷素自序帖、張則端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不勝枚舉。此書成為當代中國書畫史學者研究的必備參考書目。

◎ ◎ ◎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文人最腐敗的一朝,無限擴張的權利與欲望讓人墮落。嚴嵩未必貪得最多,卻最有代表性,還跟隨著這麼厚厚幾本證據遺臭萬年。天水冰山錄至今仍常被談論,大多數是研究換算嚴嵩到底貪了多少,順便暗諷一下時局。有趣的是,這麼一本抄家目錄竟如此多功能,它是一本警世書籍,是書畫史的收藏證據,更可以成為重建明代上流社會生活的重要參考,端看你從哪個角度解讀。奇珍異寶不具道德立場,它們只是不斷反映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