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2011
6.17.2011
宮裡貨
6.09.2011
情人餐
.

數月前,曾計畫過一個很俗套的情人節,無奈不甚成功。
那天先去了一場古典音樂會,正兒八經,有點昏昏欲睡,尾聲一曲Boléro奏罷,肚裡的饞蟲也全都醒了,倆人奪門而出,直奔餐館。
來到肉品市場旁,正逢肉販子進貨。一台台擦得晶亮的大卡車川流不息,裡頭成排豬羊倒掛,肉慾橫流。適才那曲Boléro繼續在背景中響著,小鼓聲打個沒完。餓著肚子,情人在側,配上眼前畫面,說不出的弔詭。
在這個莫名其妙的地點,有間標榜著西南法血統的館子-Club Gascon。千挑萬選,看上了他們家今晚的菜色。食材夠老套,扇貝、龍蝦、肥肝、羔羊,毫不離譜,以為就是中規中矩的一套情人餐。不料,完全脫稿演出。
菜的味道已然模糊,但每一盤菜仍歷歷在目,這是攙了蒙太奇的拼貼藝術,以兩組菜交織而成,同一食材兩吃,男女有別,每一組菜搭配一支酒。

佐麵包的奶油先上桌。一球打發的橘色無鹽奶油,甜椒口味;另一方鹹味奶油,夾雜著綠色大理石紋理,藍霉乳酪味。奶油盛在印著小碎花紋的手捏硬陶上,桌上的小燈罩、麵包盤、裝Grissini的小杯,和方才的襯盤,都是這個系列,花樣變化多端,有的遠看像蛇皮。後上兩組amuse-gueule,灑上各式香草的甜椒泥,以及薄荷口味的macaroon。

扇貝兩吃,一黑一綠,尺寸碩大。男方吃的是放在黑岩板上的帶殼扇貝,浮在一層黑色泡沫上,貝殼下頭有白色的小木炭燃著,保溫,又極具視覺效果,讓人聯想到日本茶道用的枝炭。扇貝特別加了一層煙燻味,頗為誘人,據菜單上的注釋,這叫處女風味(Virgin taste)。另一盤菜白翠相映,扇貝搭配水田芥染綠的海鮮醬汁,以及細緻的奶泡,下頭墊著口感獨特的risotto,裡頭攙了草石蠶。

鴨肝兩吃,超乎想像。我眼前是一長條狀的macaroon,上貼著金薄,夾餡是熱煎鮮鴨肝,和兩球鴨肝冰淇淋,冰火兩重天。極膩,又極度滿足的肥肝菜式。對面,一朵薔薇綻放在盤中,是用自製鴨肝醬折成。駭人,這麼軟嫩的東西能折出一朵花?肝醬以甜菜染成紅色,看起來有些俗艷,值得肯定的是,在世上眾多做成花狀的食物裡,難有什麼比眼前這朵好吃。所搭配的西南法甜酒氧化味特別重,乍聞以為是雪莉,罕見的肥肝配酒,卻剛好合我們胃口,同聲叫好。這道菜吃的時候尚未警覺,猛一想起,根本是限制級戲作,隱喻十足高明。

中途以黑松露串場,兩樣小點心分別是灑上松露的血布丁湯,與南瓜泥。英國血布丁打湯?這肯定不是法國傳統路數。隔壁肉市場裡,剛巧有上好的新鮮血布丁,也算是融入地方食材。這湯還真不難喝,嚐來像是放入大量松露屑調味的度小月肉燥濃汁,只是這麼催情的香氣配著豬血和下水湯,組合令人錯愕。

海鮮前菜用的是蘇格蘭龍蝦,新鮮度一流,今天的海鮮採買的確用心。兩邊的醬汁也不落俗套,一邊是帶點百香果味,另一頭則是紫羅蘭奶油汁。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裝飾用的薄脆餅,竟也是龍蝦口味!真吊人胃口,琢磨著,要是這玩意能打包回家當零食該有多好?

主菜是羔羊,雖為兩盤菜,實際上羔羊各個部位的肉全派上用場。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女士的盤裡,又是一朵花,一朵真花,整支紫色鬱金香躺臥盤中,連梗帶花。第一個念頭當然是:「這能吃嗎?」。多此一問,看這態勢肯定是給人吃的,試了一下,花莖吃起來其實像是蘆筍,而花苞裡是油封的羊腿肉。花旁邊的小羊排,是用脂肪裹起香煎的腰脊肉;兩顆像方糖一樣的紅色小粒,竟然也是炸過的包餡羔羊,這一盤羊肉已是三吃,工序驚人。我自己這盤則是茴香口味的羔羊肋排,茴香味從配菜貫徹到醬汁,相當協調的佳作。

甜點是炸排骨配高湯凍。嗄?這是什麼玩意兒?看來可以用手抓起大口啃?誤會大了,那根疑似骨頭的東西,原來是一根肉桂,而那肉球是白巧克力餡的炸甜甜圈偽裝,裡頭還摻了法國藍霉乳酪王Roquefort,高甜高鹹,濃得緊。高湯凍,其實是Armagnac白蘭地做成的甜果凍。整道菜的雄性激素高漲,極man。另一盤裡,採用各種花樣的巧克力繼續調情,有橙酒、鹹焦糖、萊姆等等口味,以不同質感與形狀呈現。
好端端的情人節大餐,整成了這付模樣。在不斷的驚愕與綺想中吃完了這頓飯,臨行已是最後一桌,倆人走在清寂的午夜,再度穿過肉品市場。腦裡浮著方才一個個毫無邏輯關聯的感官符號,弄不懂我應該按部就班的情人節傻瓜手冊,怎變成了巴特的戀人絮語?難道預言著這段感情就該如此撲朔迷離?恍惚間,一個老屠戶推著板車迎面擦過,冷不防一瞄,白花花的修長豬腿,櫛比鱗次倒插滿車,就像從車裡伸出來一般。徹底崩潰,這是什麼情節?我今天可是來拍cult片?耳邊傳來輕聲一句:「你說剛才那豬腿,性感不?」「…………」
.

數月前,曾計畫過一個很俗套的情人節,無奈不甚成功。
那天先去了一場古典音樂會,正兒八經,有點昏昏欲睡,尾聲一曲Boléro奏罷,肚裡的饞蟲也全都醒了,倆人奪門而出,直奔餐館。
來到肉品市場旁,正逢肉販子進貨。一台台擦得晶亮的大卡車川流不息,裡頭成排豬羊倒掛,肉慾橫流。適才那曲Boléro繼續在背景中響著,小鼓聲打個沒完。餓著肚子,情人在側,配上眼前畫面,說不出的弔詭。
在這個莫名其妙的地點,有間標榜著西南法血統的館子-Club Gascon。千挑萬選,看上了他們家今晚的菜色。食材夠老套,扇貝、龍蝦、肥肝、羔羊,毫不離譜,以為就是中規中矩的一套情人餐。不料,完全脫稿演出。
菜的味道已然模糊,但每一盤菜仍歷歷在目,這是攙了蒙太奇的拼貼藝術,以兩組菜交織而成,同一食材兩吃,男女有別,每一組菜搭配一支酒。

佐麵包的奶油先上桌。一球打發的橘色無鹽奶油,甜椒口味;另一方鹹味奶油,夾雜著綠色大理石紋理,藍霉乳酪味。奶油盛在印著小碎花紋的手捏硬陶上,桌上的小燈罩、麵包盤、裝Grissini的小杯,和方才的襯盤,都是這個系列,花樣變化多端,有的遠看像蛇皮。後上兩組amuse-gueule,灑上各式香草的甜椒泥,以及薄荷口味的macaroon。

扇貝兩吃,一黑一綠,尺寸碩大。男方吃的是放在黑岩板上的帶殼扇貝,浮在一層黑色泡沫上,貝殼下頭有白色的小木炭燃著,保溫,又極具視覺效果,讓人聯想到日本茶道用的枝炭。扇貝特別加了一層煙燻味,頗為誘人,據菜單上的注釋,這叫處女風味(Virgin taste)。另一盤菜白翠相映,扇貝搭配水田芥染綠的海鮮醬汁,以及細緻的奶泡,下頭墊著口感獨特的risotto,裡頭攙了草石蠶。

鴨肝兩吃,超乎想像。我眼前是一長條狀的macaroon,上貼著金薄,夾餡是熱煎鮮鴨肝,和兩球鴨肝冰淇淋,冰火兩重天。極膩,又極度滿足的肥肝菜式。對面,一朵薔薇綻放在盤中,是用自製鴨肝醬折成。駭人,這麼軟嫩的東西能折出一朵花?肝醬以甜菜染成紅色,看起來有些俗艷,值得肯定的是,在世上眾多做成花狀的食物裡,難有什麼比眼前這朵好吃。所搭配的西南法甜酒氧化味特別重,乍聞以為是雪莉,罕見的肥肝配酒,卻剛好合我們胃口,同聲叫好。這道菜吃的時候尚未警覺,猛一想起,根本是限制級戲作,隱喻十足高明。

中途以黑松露串場,兩樣小點心分別是灑上松露的血布丁湯,與南瓜泥。英國血布丁打湯?這肯定不是法國傳統路數。隔壁肉市場裡,剛巧有上好的新鮮血布丁,也算是融入地方食材。這湯還真不難喝,嚐來像是放入大量松露屑調味的度小月肉燥濃汁,只是這麼催情的香氣配著豬血和下水湯,組合令人錯愕。

海鮮前菜用的是蘇格蘭龍蝦,新鮮度一流,今天的海鮮採買的確用心。兩邊的醬汁也不落俗套,一邊是帶點百香果味,另一頭則是紫羅蘭奶油汁。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裝飾用的薄脆餅,竟也是龍蝦口味!真吊人胃口,琢磨著,要是這玩意能打包回家當零食該有多好?

主菜是羔羊,雖為兩盤菜,實際上羔羊各個部位的肉全派上用場。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女士的盤裡,又是一朵花,一朵真花,整支紫色鬱金香躺臥盤中,連梗帶花。第一個念頭當然是:「這能吃嗎?」。多此一問,看這態勢肯定是給人吃的,試了一下,花莖吃起來其實像是蘆筍,而花苞裡是油封的羊腿肉。花旁邊的小羊排,是用脂肪裹起香煎的腰脊肉;兩顆像方糖一樣的紅色小粒,竟然也是炸過的包餡羔羊,這一盤羊肉已是三吃,工序驚人。我自己這盤則是茴香口味的羔羊肋排,茴香味從配菜貫徹到醬汁,相當協調的佳作。

甜點是炸排骨配高湯凍。嗄?這是什麼玩意兒?看來可以用手抓起大口啃?誤會大了,那根疑似骨頭的東西,原來是一根肉桂,而那肉球是白巧克力餡的炸甜甜圈偽裝,裡頭還摻了法國藍霉乳酪王Roquefort,高甜高鹹,濃得緊。高湯凍,其實是Armagnac白蘭地做成的甜果凍。整道菜的雄性激素高漲,極man。另一盤裡,採用各種花樣的巧克力繼續調情,有橙酒、鹹焦糖、萊姆等等口味,以不同質感與形狀呈現。
好端端的情人節大餐,整成了這付模樣。在不斷的驚愕與綺想中吃完了這頓飯,臨行已是最後一桌,倆人走在清寂的午夜,再度穿過肉品市場。腦裡浮著方才一個個毫無邏輯關聯的感官符號,弄不懂我應該按部就班的情人節傻瓜手冊,怎變成了巴特的戀人絮語?難道預言著這段感情就該如此撲朔迷離?恍惚間,一個老屠戶推著板車迎面擦過,冷不防一瞄,白花花的修長豬腿,櫛比鱗次倒插滿車,就像從車裡伸出來一般。徹底崩潰,這是什麼情節?我今天可是來拍cult片?耳邊傳來輕聲一句:「你說剛才那豬腿,性感不?」「…………」
.
6.04.2011
大癡山水
.

這未必是中國畫史最崇高的畫,但肯定是最傳奇的一幅。
富春山居圖,本月在台北故宮合璧。能親眼目睹此畫,說是三生有幸也不為過,試想幾代文人騷客,無緣見過真跡;而多少貪癡妄念,封存在此長卷之中。寶藏,也是魔障。
流傳六百多年,三朝十數個主人,歷經偷拐搶騙,風霜回祿。如沈石田所言,黃翁在仙之靈有所護持。當時,他只道是舊跋歲久脫去而原畫無恙,殊不知它乖舛的命途還在後頭。沈石田當年已然是個苦主,自己好不容易收得此畫,請好友提跋,卻被友人的不肖子偷去變賣,後來在市場重遇,無力購回。他在富春山居圖上的跋,竟是此畫被別人買去後找他來提的。他自我安慰,定是黃翁地下有知,另擇人而陰授,自己沒那福份擁有。友人妙喻:這不就像婦科醫生為前女友接生?苦哉石田。
百年之後,畫到了董老師手上,從此身價再漲。富春山居成了董其昌南北宗立論的實際教材,大癡道人被歸到了王右丞南宗一路,此畫與江山雪霽成為畫禪室裡兩大至寶,觀享一日清福,心脾俱暢。萬曆四十四年,董家遭難,暴民將董其昌宅邸燒了個精光,且不論起因為何,也不知什麼緣故,此畫再逃一劫,萬幸。
又過了半世紀,鄒之麟寫了一段長跋於後,嘮嘮叨叨,費盡唇舌,為的就是勸好友吳洪裕,也就是當年此畫主人,別對此畫太過執著,還搬出蘇東坡與龐居士一同來勸,「但願空諸所有,不欲實諸所無」。但我說鄒老,您開頭這類比也太糟了,把子久畫比做書中之右軍,殊不知那蘭亭集序正躺在太宗老爺的身邊嗎?搞不好吳洪裕就是看了你這文章來的啟發,有樣學樣。
還是燒了,吳洪裕的遺願,以畫殉葬。且不只一幅,傳說尚有智永真跡、唐寅高士圖等,全部放在他的榻前,付之一炬。此時不知是否黃公顯靈?又迸出個不肖子孫,吳洪裕的姪子吳子文,即時偷天換日,扔了另一卷進去。無奈富春山居還是從此身首異處,燒成了兩段。同遭此劫的難友,唐伯虎高士圖,也被搶救出來,四段只存其一,這次同在故宮展出。
乾隆老爺子一生最鍾愛的畫,也是富春山居。前前後後提跋五十五則,填得滿山遍野,慘不忍睹。最尷尬的是,真假兩本富春山居圖都在他手上,他堅持假的子明卷為真跡,正版只留下梁詩正代寫的御識。究竟他確實無法辨別真偽?亦或拉不下面子,將錯就錯?兩版無論是筆法還是布局都有高下差異,更容易辨別的,是大癡道人在子明卷的題識,對照任何一則黃老的書跡,都找不到這般油滑的字,B級仿品。我寧願相信,乾隆老爺子是顧全顏面之餘,索性把愛慕之情都發洩到假貨上頭,留下真跡一片清朗。
一九三八年,抗日戰爭正起,吳湖帆自上海汲古閣曹友卿之手,發掘了始終在民間輾轉的剩山圖。多年戰火紛擾,剩山圖一直被吳老妥善保存,直到五六年轉售給浙江省博物館。十年後,文革開始,吳家數代留傳的金石字畫被抄掠一空,吳老躺在醫院中接受批鬥,兩年後自殺,大癡富春山圖一角人家,家破人亡。剩山圖,再逃此難。
如今,富春山居圖已是共同文化財產,由兩個分割的政體所持。躺在櫥櫃裡,老態龍鍾的它,已無力再寫歷史,再也沒有後人能夠續寫題跋感言,如果沒有意外,它只能在博物館中安享天年。看看滄桑的它,感受大癡山水的魅力,它也正瞧著你,六百年來一個有緣人。

.

這未必是中國畫史最崇高的畫,但肯定是最傳奇的一幅。
富春山居圖,本月在台北故宮合璧。能親眼目睹此畫,說是三生有幸也不為過,試想幾代文人騷客,無緣見過真跡;而多少貪癡妄念,封存在此長卷之中。寶藏,也是魔障。
流傳六百多年,三朝十數個主人,歷經偷拐搶騙,風霜回祿。如沈石田所言,黃翁在仙之靈有所護持。當時,他只道是舊跋歲久脫去而原畫無恙,殊不知它乖舛的命途還在後頭。沈石田當年已然是個苦主,自己好不容易收得此畫,請好友提跋,卻被友人的不肖子偷去變賣,後來在市場重遇,無力購回。他在富春山居圖上的跋,竟是此畫被別人買去後找他來提的。他自我安慰,定是黃翁地下有知,另擇人而陰授,自己沒那福份擁有。友人妙喻:這不就像婦科醫生為前女友接生?苦哉石田。
百年之後,畫到了董老師手上,從此身價再漲。富春山居成了董其昌南北宗立論的實際教材,大癡道人被歸到了王右丞南宗一路,此畫與江山雪霽成為畫禪室裡兩大至寶,觀享一日清福,心脾俱暢。萬曆四十四年,董家遭難,暴民將董其昌宅邸燒了個精光,且不論起因為何,也不知什麼緣故,此畫再逃一劫,萬幸。
又過了半世紀,鄒之麟寫了一段長跋於後,嘮嘮叨叨,費盡唇舌,為的就是勸好友吳洪裕,也就是當年此畫主人,別對此畫太過執著,還搬出蘇東坡與龐居士一同來勸,「但願空諸所有,不欲實諸所無」。但我說鄒老,您開頭這類比也太糟了,把子久畫比做書中之右軍,殊不知那蘭亭集序正躺在太宗老爺的身邊嗎?搞不好吳洪裕就是看了你這文章來的啟發,有樣學樣。
還是燒了,吳洪裕的遺願,以畫殉葬。且不只一幅,傳說尚有智永真跡、唐寅高士圖等,全部放在他的榻前,付之一炬。此時不知是否黃公顯靈?又迸出個不肖子孫,吳洪裕的姪子吳子文,即時偷天換日,扔了另一卷進去。無奈富春山居還是從此身首異處,燒成了兩段。同遭此劫的難友,唐伯虎高士圖,也被搶救出來,四段只存其一,這次同在故宮展出。
乾隆老爺子一生最鍾愛的畫,也是富春山居。前前後後提跋五十五則,填得滿山遍野,慘不忍睹。最尷尬的是,真假兩本富春山居圖都在他手上,他堅持假的子明卷為真跡,正版只留下梁詩正代寫的御識。究竟他確實無法辨別真偽?亦或拉不下面子,將錯就錯?兩版無論是筆法還是布局都有高下差異,更容易辨別的,是大癡道人在子明卷的題識,對照任何一則黃老的書跡,都找不到這般油滑的字,B級仿品。我寧願相信,乾隆老爺子是顧全顏面之餘,索性把愛慕之情都發洩到假貨上頭,留下真跡一片清朗。
一九三八年,抗日戰爭正起,吳湖帆自上海汲古閣曹友卿之手,發掘了始終在民間輾轉的剩山圖。多年戰火紛擾,剩山圖一直被吳老妥善保存,直到五六年轉售給浙江省博物館。十年後,文革開始,吳家數代留傳的金石字畫被抄掠一空,吳老躺在醫院中接受批鬥,兩年後自殺,大癡富春山圖一角人家,家破人亡。剩山圖,再逃此難。
如今,富春山居圖已是共同文化財產,由兩個分割的政體所持。躺在櫥櫃裡,老態龍鍾的它,已無力再寫歷史,再也沒有後人能夠續寫題跋感言,如果沒有意外,它只能在博物館中安享天年。看看滄桑的它,感受大癡山水的魅力,它也正瞧著你,六百年來一個有緣人。

.
5.31.2011
神貌
.
那天是二戰紀念日,一早晃到羅浮宮邊上的咖啡館覓食,隔壁一桌日本人,老中青三代。那位中年女士越看越是面熟,我嘴中嚼著可頌,腦裡攪著她的名字,死活拼不出來。最後還是硬著頭皮前去搭訕:「您是建築師吧?」-「是啊」,她回答,表情略感意外。「from SANAA?」-「Yes」。果然沒猜錯,的確是妹島。
實在丟人,怎麼就是唸不出Sejima這姓。從前貪圖方便,日本名字時常只記漢字發音,今天自食惡果。雖然在建築界已是如日中天,眼前的妹島女士一點架子也沒,說起話來帶著一絲絲羞澀,日本式的應對禮節。她銳利的眼神中散發著一份沉著,一襲不太符合年齡的紫色套裝搭配紫色長襪,隱約洩漏出設計師的身份。此次帶著老母親出遊巴黎,無奈被我這個唐突的路人甲給認了出來。
隨後在龐畢度中心的常態展館裡,再遇大師一名。建築小廳正展出Paulo Mendes da Rocha,牆上的螢幕播著他手持粉筆在黑板上解說的畫面。記憶被拉回到三年前的那個早上,就在聖保羅的同一個工作室裡,曾經見過這位瀟灑的建築師,滔滔不絕的談論他的建築哲學。
場景設定在五十年前,小房間裡樸素簡單,沒有絲毫裝潢。拼木磚地板、泛黃的白牆、被鎢絲燈燒黑的天花、黑板、藍圖櫃、檔案架,還有千刀萬剮的一張大工作檯,古色古香。如果不是有兩台陽春電腦擺在一角,沒人能辨別這裡處於二十一世紀。而老先生的裝扮完全融入場景,白衣白褲,卡其西裝外套,老派卻不失風範。手上的煙從不間斷,一個小時抽掉半包,想當年他八十歲。
曾經見過不少建築大師,對Mendes da Rocha的印象特別深。舉手投足如戲劇般的人物,卻沒有任何言行是裝出來的。那天他談的不是自己的作品,而是老莊哲學,一種透過建築表達的道家學說。他用一張白紙作為模型,講解結構力學之道;將設備管線裡的水,賦予道德經裡的善;把建築形式的生成,當作順天而行的必然結果。這些乍聽毫不實用的形而上論,同時也是充滿智慧的體悟,值得細細咀嚼。
他有一件離奇的傑作,Pinacoteca do Estado de São Paulo,聖保羅州立藝廊的更新案。其設計非關造型,不屬任何派別,原本一棟二十世紀初的折衷主義建築,被他把裡裡外外的古典裝飾與線腳全部扒光,像剝了層皮似,露出粗糙的紅磚毛胎,再另外植入現代的鋼結構與玻璃,新增採光天井與動線。材料新舊交織而大膽,空間裡迴盪著的,恰似他那一份特立獨行的風骨。
常言道,「字如其人」。類比到建築上頭,也別有一番趣味。
那天是二戰紀念日,一早晃到羅浮宮邊上的咖啡館覓食,隔壁一桌日本人,老中青三代。那位中年女士越看越是面熟,我嘴中嚼著可頌,腦裡攪著她的名字,死活拼不出來。最後還是硬著頭皮前去搭訕:「您是建築師吧?」-「是啊」,她回答,表情略感意外。「from SANAA?」-「Yes」。果然沒猜錯,的確是妹島。
實在丟人,怎麼就是唸不出Sejima這姓。從前貪圖方便,日本名字時常只記漢字發音,今天自食惡果。雖然在建築界已是如日中天,眼前的妹島女士一點架子也沒,說起話來帶著一絲絲羞澀,日本式的應對禮節。她銳利的眼神中散發著一份沉著,一襲不太符合年齡的紫色套裝搭配紫色長襪,隱約洩漏出設計師的身份。此次帶著老母親出遊巴黎,無奈被我這個唐突的路人甲給認了出來。
隨後在龐畢度中心的常態展館裡,再遇大師一名。建築小廳正展出Paulo Mendes da Rocha,牆上的螢幕播著他手持粉筆在黑板上解說的畫面。記憶被拉回到三年前的那個早上,就在聖保羅的同一個工作室裡,曾經見過這位瀟灑的建築師,滔滔不絕的談論他的建築哲學。
場景設定在五十年前,小房間裡樸素簡單,沒有絲毫裝潢。拼木磚地板、泛黃的白牆、被鎢絲燈燒黑的天花、黑板、藍圖櫃、檔案架,還有千刀萬剮的一張大工作檯,古色古香。如果不是有兩台陽春電腦擺在一角,沒人能辨別這裡處於二十一世紀。而老先生的裝扮完全融入場景,白衣白褲,卡其西裝外套,老派卻不失風範。手上的煙從不間斷,一個小時抽掉半包,想當年他八十歲。
曾經見過不少建築大師,對Mendes da Rocha的印象特別深。舉手投足如戲劇般的人物,卻沒有任何言行是裝出來的。那天他談的不是自己的作品,而是老莊哲學,一種透過建築表達的道家學說。他用一張白紙作為模型,講解結構力學之道;將設備管線裡的水,賦予道德經裡的善;把建築形式的生成,當作順天而行的必然結果。這些乍聽毫不實用的形而上論,同時也是充滿智慧的體悟,值得細細咀嚼。
他有一件離奇的傑作,Pinacoteca do Estado de São Paulo,聖保羅州立藝廊的更新案。其設計非關造型,不屬任何派別,原本一棟二十世紀初的折衷主義建築,被他把裡裡外外的古典裝飾與線腳全部扒光,像剝了層皮似,露出粗糙的紅磚毛胎,再另外植入現代的鋼結構與玻璃,新增採光天井與動線。材料新舊交織而大膽,空間裡迴盪著的,恰似他那一份特立獨行的風骨。
常言道,「字如其人」。類比到建築上頭,也別有一番趣味。
5.20.2011
5.12.2011
5.05.2011
奇花譜【壹】-玉藤
潘朵拉星上的植物嫁接到了地球?張大嘴巴望著這一串串冷豔絕倫的花,看傻了眼。在親眼目睹之前,無法想像世間有如此這般琉璃碧色,青出於藍又勝於藍。
這種樹藤原生在菲律賓的熱帶雨林中,俗名叫Jade Vine,屬於豆科植物。攀附在樹木上,花序吊掛可長達三米,靠蝙蝠來授粉。其花色在植物界極為罕見,稱得上是一孤例。想像人與此花的首次邂逅,在幽邃的深林裡,抬頭忽見片片寒光閃爍,如此奇花綻放眼前,時間頃刻凝結,空氣瀰漫著無色無味的冰冽香氣,飄然,忘我。
.
4.21.2011
正牌馬子
「這馬子正啊!」
每聽到人用馬子這個詞,心中總要嘀咕一句:「大哥,你知道馬子是什麼嗎?」。這回,我也逮到機會用用這詞,況且這馬子確實很正。
Cernuschi所藏這件曲線豐滿的晉代越窯青瓷,就是一千多年前的古典馬子,本名叫虎子,生於漢朝。到了唐代,因為跟李家皇帝的祖輩沖名,不得不改,這個中國器物造型史上最生動的設計,從此改名叫馬子。
而這老虎造型又從何而來?還得扯到飛將軍李廣。西京雜記所載,李廣出獵射虎,一矢斃命,回去拿老虎頭骨當枕,還鑄了一個虎型的銅製小便器,以示輕蔑。這則軼聞可說是李廣射石故事的補充版,同時也為「虎子」這樣古代溺器增添傳奇色彩。
姑且不論故事的可靠性,把小便器做成老虎造型,把老虎嘴當成了承接口,這等奇思妙想怎不教人興奮?昂首的虎頭兼具功能性,側向開口高於盛水線,入水不易濺;頸後連接提把,一體成型;尾端削平,尚可立放。更絕的是它滿足了男人每天對著老虎撒尿的優越感。
雖然後來虎子改成了馬子,至今我倒未見有做成馬造型的溺器,想來氣勢大減,遠不如老虎威猛。不知道什麼原因,馬子成了流行用語,但再次呼籲,下次用「馬子」這等黑話之前,三思。
.
4.17.2011
4.08.2011
4.02.2011
一字陣
長蛇一字陣,以各色宋瓷佈置,三軍井然,由白到黑轉青,邢定吉建耀龍泉。橫看瀟灑,縱觀則奇幻,從兩端生門望進,目眩神馳。
生平只見過一次比這更加強悍的陣勢,零六年由台北故宮擺下,同樣一字排開,裡頭全是汝家軍!傳世所存一半的汝窯整器,聚集在同一個透視消點裡,所見一片雨過天青,沁人心脾。
生平只見過一次比這更加強悍的陣勢,零六年由台北故宮擺下,同樣一字排開,裡頭全是汝家軍!傳世所存一半的汝窯整器,聚集在同一個透視消點裡,所見一片雨過天青,沁人心脾。
4.01.2011
In Praise of Shadows
.
核能危機,大家急思替代能源;而曾經,日本文豪谷崎潤一郎想得卻是更根本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生活需要這麼亮?
當年,一間著名的京都老料亭隨潮流換上電燈,他大失所望,堅持店家在他的房間點上蠟燭。這是一種對舊時代的依戀?還是拒絕現代化的固執?谷崎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明亮的用餐室,毀了日本料理的體驗。只有在燭光下,日本漆器才能真正展現它的魅力,幽邃且璦璦含光,如一池深潭。黑漆上的灑金蒔繪,也許繁複過了頭,但在昏暗搖曳的光影中,含蓄的靈魂終被照亮。閃耀的材質,必須以朦朧的眼來欣賞。這份美感,是老匠師們事先所設想,可惜,在無處不亮的現代世界裡,人們無緣發現它。當碗裡盛的東西,和微微閃爍的光暈融為一體,不知道是湯,是漆,還是金,一同被細細品嚐。
這本特殊主題的小品文,從各個不同的層面探討東方人對於暗與含蓄的審美偏好,從廁所、宣紙、玉器、漆器、屏風、服飾、戲劇….到女人。透過絕妙的文筆,在古代與現代交替之際,紀錄一段源於文化與自身經歷的體會。告訴世人,一些不復存在,或是值得存在的,陰暗中的美。
.

核能危機,大家急思替代能源;而曾經,日本文豪谷崎潤一郎想得卻是更根本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生活需要這麼亮?
當年,一間著名的京都老料亭隨潮流換上電燈,他大失所望,堅持店家在他的房間點上蠟燭。這是一種對舊時代的依戀?還是拒絕現代化的固執?谷崎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明亮的用餐室,毀了日本料理的體驗。只有在燭光下,日本漆器才能真正展現它的魅力,幽邃且璦璦含光,如一池深潭。黑漆上的灑金蒔繪,也許繁複過了頭,但在昏暗搖曳的光影中,含蓄的靈魂終被照亮。閃耀的材質,必須以朦朧的眼來欣賞。這份美感,是老匠師們事先所設想,可惜,在無處不亮的現代世界裡,人們無緣發現它。當碗裡盛的東西,和微微閃爍的光暈融為一體,不知道是湯,是漆,還是金,一同被細細品嚐。
這本特殊主題的小品文,從各個不同的層面探討東方人對於暗與含蓄的審美偏好,從廁所、宣紙、玉器、漆器、屏風、服飾、戲劇….到女人。透過絕妙的文筆,在古代與現代交替之際,紀錄一段源於文化與自身經歷的體會。告訴世人,一些不復存在,或是值得存在的,陰暗中的美。
.
3.20.2011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