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2013

賢良滙





京城的飯館,要講環境、重排場、富有歷史故事,選擇委實不少。但還要滿足"好吃"這項嚴苛要求的,鳳毛麟角。前兩天過生日,意外發現這麼一個面面俱到的地方,小院原是晚清重臣李鴻章在京的行轅,廚房由香港名店「新同樂」打理,位在貴氣十足的金魚胡同上。

明代這裡叫十王府,是成年王子們尚未分封前在京的臨時住所,北京著名商街王府井之由來。雍正朝時,它是十三爺的宅邸,胤祥除了深情義氣被穿越迷所熱愛,歷史上的老十三是名符其實的賢王。雍正八年胤祥病逝,四爺感嘆這八年來怡親王夙夜匪懈為國為民,代替他多換來八年壽命,兄弟情深可見一斑,諡號為。死後宅邸遵照其遺願改建為寺,就名賢良寺。

賢良寺的輝煌不光是身為祇林名剎,還有曾經寓居於此的名人加持。晚清時這裡是外省大臣入覲的招待所,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等大員都曾駐在此處。庚子年,慈禧出逃,李鴻章返京,住在這裡與各國周旋,當時賢良寺是北京城唯二仍歸清廷管轄之地。整個京城被八國聯軍瓜分肆虐了一年,直到李老簽訂了辛丑條約。這年冬天,懷著滿腔悲憤,李鴻章留下七律一首:“…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隨後氣絕身亡,死不瞑目。

時至今日,賢良寺大部分建築早已拆除,改建為學校及公寓大樓,僅存的一個小院即是新同樂賢良滙所在地。餐廳特意把賢良寺的歷史展示在店內,並保留了部分老建築原貌。正堂包房取名為賢良堂,掛上李鴻章親題墨寶,以許多名貴中式家具妝點,號稱是當年李老的書房。其實此院位在賢良寺東側,李鴻章當年所住是西跨院,書房之名興許穿鑿。然而這一進院落伴隨一棵老楸木,的確是賢良寺僅存的遺跡了。





大雅之堂,搭配粵菜海鮮,也算相得益彰。新同樂是香港三代經營的鮑翅餐廳,比起近來充斥京城的各路私宴家宴盛宴,功底強上許多。這天率先上桌的幾樣開胃前菜即展現不凡,我隨意點了四樣:涼拌海蜇頭、絲瓜尖、鮮菌煎素鵝、鮑汁鳳爪,每樣菜都見用心。海蜇頭是鑑別餐廳乾貨處理的試金石,一般常見的是以老醋拌蜇頭,黑呼呼的老醋一能去腥,二來掩飾蜇頭本身成色。而賢良滙的蜇頭是裸妝上陣,成色晶亮,入口鬆脆清爽而不淡,足具水平。


另一值得讚賞的是鮑汁鳳爪,此菜是將鮑汁鵝掌予以平民化,並且挪到前菜的位置。以砂鍋小火炆出的鳳爪,比蒸製的豉汁鳳爪口感更好,微帶韌勁還能輕易脫骨,雞爪本身選得碩大肥厚,鮑汁鹹淡稠度皆宜,是一道性價比極高的菜(以此店價格為基準)








前菜之後的湯品是菜膽清燉花膠,花膠用的是膠筒,也算厚實,做湯品大小適中,腥氣已然消融。雖然不清楚這湯是否吊過,其湯色澄清,表面一滴油星也無,可比法式consomme,而入口鮮醇濃郁,毫不寡淡,威力更勝一籌。夏日飲此一品,身心舒暢。










百花脆皮乳豬,新同樂的創意招牌菜,早有耳聞。概念應該出自上世紀廣州四大酒家文園的招牌菜「江南百花雞」,原版為全雞取架留皮,釀上混有肥豬肉的蝦膠,蒸熟後切件淋上琉璃芡。新同樂將雞皮改成了乳豬皮,以煎代蒸,成了一道別緻的新菜。江南百花雞是主菜一道,而百花脆皮乳豬適合當做前菜,因為此菜潤度稍欠,且是兩口大小,完美的amuse-bouche,這天排在湯後才出,失其鋒芒。











接著一大塊牛肋排端上每人面前,中午飽食一頓的阿姨看著發愣,直說吃不下。意外最後全桌沒人有剩,就差骨頭沒吞下去。這道「燒汁幹煏牛肋骨」美味絕倫,是新同樂的鎮店菜餚,侍者解釋說這道菜前後需要六個小時以上燒製。菜名冠上烘茶用的字,有些誤導,實際這是低溫控煮,讓肋排在不失水的狀態下慢慢將醬汁的味道逼進去,獨門燒汁應用中、日式調料,沁進筋肉相間的肋排裡,入口即化。猜想台灣牛肋排專家台塑王老先生當年要曾試過此菜,也會豎起大拇指。











尾聲還有幾道素菜,帶子炒鮮菌、清炒芥藍和一道特色菜「海皇金鑲玉」。紅噗噗的大番茄去籽去皮,頂上貼著金箔,四周有蘆筍片點綴,賣相喜氣。內填有鮮蝦、帶子、蟹粉、金針菇,裹著上湯芡。這內餡單吃稍嫌乏味,用刀叉連著番茄切下一同入口,別有清新感覺,同樣是適合夏天的季節菜餚。











甜點兩件,燕窩雞蛋塔與馬蹄酥。蛋塔為油酥皮,新鮮烤製,外皮層次鮮明,非常的酥鬆,內餡呈半凝狀態,手執一枚顫動不止,幾欲滴落,十足誘人。當然上面一小撮燕窩只是迫人多掏錢的玩意兒,可有可無。兩樣甜點證明廚房的白案功夫也佳,改日應來試試點心。












老四合院裡享受美食,彷彿置身疇昔京城八大樓中,幸福湧現的同時也生一股莫名悵惋。來北京之初曾經還癡想感受飯館子的榮景,循著唐魯孫、齊如山等舊京耆老的腳步,試過豐澤園、萃華樓云云殘跡,結果不但建築片瓦不留,面目全非,菜餚更加不堪。六百年來人文薈萃的首善之都,如今想擺桌上席還得找港人港廚打理掌勺,中國四大菜系唯一位在北方的魯菜搖搖欲墜,這是時代遺留的痕跡,也是一往無前的歷史,吃穿三代之言,不辨自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