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2013

貢酒





正月初六,台南,友人半夜提酒奔來,誓言將它喝乾。一夥人在鵝肉攤上天南地北,配著這瓶古井貢酒26年原漿,笑聲隨酒香飄盪。老友、老酒、老地方,又一個愉快的夜晚。

原本說這酒是拿來讓我“鑒定”一下,其實我連名字都沒聽過,厚著臉皮喝完之後,回來好好做功課反省。古井貢酒產自安徽亳州,美其名為貢酒,當然好奇它是不是真的曾經上貢?官方說法,這地方的酒是利用當地一口古井所釀,在明代曾經是貢品,而上貢的歷史更可以推前到東漢,當地名流曹阿瞞先生以家鄉「九醞春酒」進奉給漢獻帝。悠久的釀造傳統一脈相承,好像我們今天喝的正是當年皇帝所嚐。

這種穿鑿附會的白酒歷史在中國是層出不窮。沒錯,曹操進酒有史可考,<上九醞酒法奏>裡,曹阿瞞連製造方式都跟皇上標明清楚了,成為中國釀酒史的重要文獻。問題是古代中國人喝的是釀造酒,與蒸餾酒有本質上的不同,蒸餾酒在中國流行開來都已經是清代的事了。如今什麼唐酒、宋酒充斥市面,似乎中國蒸餾白酒已經流行了千年?如果換個比喻,這情況就像端著一杯白蘭地,遙想紅酒怎麼怎麼好喝。

其實中國白酒就算以一種當代工藝自居,一點不會減其風采。如此強勁的香氣濃度與複雜度,世上本來就沒有幾種蒸餾酒能與之匹敵。遺憾的是,隨著白酒市場迅速膨脹,百家爭鳴,口味反而趨向單一,同一香型的酒越來越像。這支濃香大曲酒來自安徽,味道與川酒也相差不大,比較特別的是它初聞起來較為含蓄,入口後的餘韻綿長。二十六年歲月收其鋒芒,滑順落喉,不自覺酒杯又光。

下回再遇此酒,要試著從善如流,暫且相信它家的品牌故事,跟著曹丞相先哼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喝起來也許真能增添點獨特風味?



1.29.2013

霧裡



這月歷經幾場大霧,心神恍惚間仍在雲裡霧裡,昏昏不得脫。

前周東京之行,逢其新年賀歲,東京國立博物館特展長谷川等伯松林圖,展期兩周。再見東洋水墨第一神品,悸動不減初次相遇。六曲一雙小小的屏風,在國寶展廳一擺,整個空間化作它的延伸。松林的霧氣漫布在展室,彷彿還能聞到伴著水氣的冷冽松香,同風樹搖的妙響。

迷霧繚繞松林,看似經過縝密布局。走近細瞧,每支松針與松根,都以急促的草筆勾出,其勢之迅猛,有如即興抽象畫。綜觀等伯一生作品,以宗教、人物、障壁畫為主,多為高裝飾性的工筆畫,松林圖反而是個變體。有人揣測等伯畫松林圖當時的心境,五十歲出頭,好友千利休與長子久蔵相繼意外過世,心中創痛隱藏在筆下。看著那近乎歇斯底里的顫動墨跡,頗有顏魯公寫祭姪文稿的激情。

退步再看,當線條逐漸模糊,取而代之的,是那無邊際的寂寥世界。無論退得多遠,視線始終離不開畫面。這才明白,松林圖,主角並不是松。等伯所畫,是霧,是風,是空。一切糾結跌宕,總伴隨這不多不少的留白,無垢無淨的空相。



同日,隔壁東洋館中,另一片濛濛景象,靜悄悄地展開。舊傳李龍眠瀟湘臥遊圖,延續著方才松林裡的雲霧。若說松林圖是水墨寫霧近景之最上乘,此瀟湘圖堪稱滄茫山水的極致。中國畫壇裡的煙雨江山,素以米家為翹楚,米南宮之作尚不得見,小米倒留有一幅瀟湘奇觀圖。比較兩瀟湘圖之韻,個人偏好這名不見經傳的李氏作品。

乾隆爺說,這張瀟湘圖滿足他對蘇軾所題瀟湘晚景圖的詩意:"照眼雲山出,浮空野水長舊遊心自省,信手筆都忘......"。詩圖兩相照映,意趣橫生。全畫以濕筆渲染出遠山輪廓,兼以淡墨點林暗示山形,少見勾勒皴擦,呈現米家山水般的氤氳,又較之為工。細看可見草堂隱寺、山村漁樵,以寫實之筆寫意,固自引人入勝。此作無論風格或是技法,在中國畫史都屬罕例。

兀自又想,若非歷代名家以訛傳訛,認定此畫為伯時手筆,該當如何?故事回到南宋,一位雲谷老和尚托舒城李生為他畫了這幅瀟湘圖,他一生遊歷名山大川,獨缺瀟湘勝境,如今年老體衰,隱居吳興,無緣親訪,故求畫以了澄懷臥遊之願。後代藏家不加考證就張冠李戴把李生認定為李伯時,因為他也是安徽舒州人。所幸畫後題跋與李伯時年代不同,為此畫身世留下了證據,可惜沒留下這位李姓畫家的名字。

乾隆爺以收齊董其昌所記顧從義家四大名卷為傲,還個別在四卷之後題畫梅蘭竹菊四君子,後稱乾隆四美。他在某個雨天展此"李伯時卷",欣然有會,畫下窗外雨竹裱於卷尾,自此它的身價在內府珍藏中不同一般。清末動亂,它輾轉流入日本,東京大地震時,菊池惺堂冒死救出此畫,同蘇軾寒食帖,更添傳奇。如今它收藏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被指定為國寶。

難以置信,至少我不相信,近千年來這麼多灌注在此卷的精神力量,完全出自畫面本身的感動。抽去李伯時的大名,也許現在我們根本就看不到這張作品。凝視著,在煙雨背後,似乎望見一張凄楚的臉,暗自冷笑,笑這世間愚蠢的人們,何時才能真正睜開雙眼,看見藝術?



飛機返回京城,降落在五里霧中,這新世紀霧都裡,已無時不是畫境。登樓遠眺,俯瞰萬家燈火,一片雲海,漫射七彩光芒。如果時空能夠錯置,這裡當是兩晉士人的樂土。談玄論道,品茗飲酒,終日煙霧繚繞;深吸吐納,內煉丹術,倍助成仙修道。浸淫日久,難分幻境與現實的差距。


1.20.2013

石盆















柊家的石盆

還在旅人的春夢

滴答滴答滴



12.01.2013
宿 京都 柊家


1.01.2013

新年一偈


新年憶舊地,慶尚道含月山祇林寺,得偈頌一首,回味再三。語出南宋道川禪師,川老金剛經注,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遠觀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華猶在  人來鳥不驚
 
頭頭皆顯露  物物體元平
 
如何言不會  祗為太分明




12.12.2012

三園記石


上月有幸歷遊南北三園,又以園石感觸為多,此記。


六日    北京

十六年後重遊御花園,體會大不相同。從前對御花園一直有許多浪漫遐想,然而現實總是殘酷,此園當是皇家園林裡規模最小也最乏味者。礙於禮制,花園布局橫條束直,左右對稱,毫無氣韻可言。可觀者莫非蒼松虯柏、奇石盆栽,說白了只是一個皇家室外倉庫,擺放四處蒐羅的天然珍寶。

北牆有一巨型假山,名堆秀」,初見愕然,隨即生厭。美其名為堆秀,不如稱之「石冢」。千姿百態各種湖石,稀哩呼嚕壘作一塊,面目全非,不知所謂。細看其中不乏勁秀玲瓏者,昂然獨立皆能成一方園魂,無奈埋藏在此亂葬崗中,悲夫。兩朝皇帝以此石冢為樂,或仍懷武帝建三山之癡夢?














 二十五日    金陵

午後與楠同遊瞻園。園名由乾隆所題,明初是徐達府,在清一朝多為布政使司衙門所用。此園歷經更修,早無原來氣象,對照袁江在清代所作界畫,規模已縮小許多,內容更是毫無關聯。然而,今日的瞻園仍無愧江南四大名園稱號,園內掇山理水、建築布局、遊園動線皆安排巧妙,小中見大,虛實相映。其功應歸於近代古建園林宗師劉敦楨,若非劉老的苦心經營,我們無緣一窺中國傳統園林的精妙。

假山是瞻園的主景,採土石並用,花木兼植其中,時值初冬,楓紅艷放,頗具山林之勢。以湖石為主堆砌的南假山,在求嶙峋多變的同時,還能兼顧自然山形,其峰頂以較平滑的巨岩壘成遠山背景,後有勁松,烘托前方層次豐富的湖石,更選有特別俊俏者獨立穿插其中,無論遠觀近玩皆宜。舊時富裕人家喜用奇石壘山,以顯尊貴,而瞻園假山雖用奇石,可也散發文人園林的自然氣息,是現存中國園林中的罕見佳例。



二十九日    瓊州

工作之便重遊海口,午後訪五公祠。此地是光緒年間為緬懷五公所建,五公乃五位曾經貶謫瓊州的唐宋名臣,與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蘇軾祠堂為鄰。十一月底,仍不見冬季蹤影,池上睡蓮剛剛入眠,楊桃樹梢新果方結,只有蘇祠兩旁的百歲雞蛋花,已褪下一身牽掛,綻放姿態風流。久聞天子腳下最遙遠的土地,身臨其境卻感受不到它的荒絕。隔海遺世,這裡似乎不受時間侵擾,一切有它自己的步調。

蘇祠左側,有座民國初年修建的園林,名為瓊園。園中有一假山叫「遊仙洞」,用海南當地所產火山岩所砌。火山岩色黑且多竅,孔洞緻密而大小不一,壘成假山別具一格,雖不知是否為海南孤例,但在神州大陸絕無僅有。想起沈三白評蘇州獅子林詞句:“然以大勢觀之,竟同亂堆煤渣,積以苔蘚,穿以蟻穴,全無山林氣勢。”此話評論獅子林的湖石假山未免誇張,拿來描述這「遊仙洞」卻再貼切不過。

遊仙洞裡穿遊,感受到此山不能以“大勢觀之”,必須走近細看,隱有范寬、李唐筆意。石面大小孔隙有如雨點、斧劈皴法,展現山勢的峭勁與剛硬質地;石上苔蘚,正似山頭密林,襯托壯闊山形。微觀而恢弘生,遠眺則瑣碎呈,此山之奇於是。



11.02.2012

京秋









楓 / 黃櫨 / 梧桐 / 銀杏

壬辰 深秋
北京

10.21.2012

雜割



是日,天拂曉,走在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大街上,凍得直打哆嗦。灰濛濛的街邊,一盞黃燈顯得格外招人。走近一探,肉香撲鼻,原來是間熟肉舖子,已擠滿了回民,外頭一白帽老人,正忙著切肉。此時腦裡肚裡的美食警報同時響起,轉身就竄了進去。

一口煤爐大灶,在狹小店裡獨具氣勢。灶上兩鼎大鍋咕嚕嚕滾著,熱氣奔騰,灶緣排滿瓷碗,只見老闆娘不停在盛湯。環顧四周,似乎店裡就賣這一樣東西,只管先要一碗來嘗。深褐色的清湯,底下鋪著肉,表面浮著蔥花。輕啜一口,一股暖流直下心窩,湯頭醇而清甜,一絲腥羶也無,沒有突出的香料味,更沒有惱人的味精,就像喝茶一般淨素。

再吃片肉,咬來細嫩又帶韌勁,琢磨著是哪個部位?回過神,仔細用筷翻了一遍,碗裡幾乎每片肉都不同,帶膜、帶筋、帶油、帶皮,赤褐白黃,形色各異,沒一樣尋常。這才意識到,這不是牛肉湯,而是牛雜湯!剛才嚼的那塊是心。

問老闆這湯裡都放了些什麼?牛頭、牛肚、牛心、牛蹄子 ......」。得知這叫「牛雜割」,臨夏回民的傳統早餐,內容種類豐富是其特色。一大清早喝牛肉湯對我來說不算新鮮事,但面對這琳瑯滿目的牛雜,不得不佩服。處理牛頭、牛蹄要火燎刮毛,工序繁複,烹煮的火候更需到位;再者,牛雜腥氣重,欲化腐朽為神奇,全靠回民獨到的淨肉功夫,從宰牛放血到反覆清洗,一絲不苟。

除盡血污的犛牛,加入若有似無的調味,灶上微火一夜任其自然,最終煉出原汁原味,兩碗下肚,四體舒坦,充滿整日元氣。如此美味,出自回族同胞物盡其用的美德,和虔誠潔淨的伊斯蘭精神,也是這次西北行最深刻的回族風情了。 




10.20.2012

繞寺



04.10.12

甘南 合作寺


10.09.2012

碧水黃龍

 







 壬辰 仲秋

四川 九寨溝/黃龍 紀遊


10.02.2012

借花獻佛



23.09.12

北京西郊 千靈山護國塔
明嘉靖二十九年

9.14.2012

雞肝醬




東郊市場尋獲真土雞一隻,已放血,未掏腹,心中竊喜。速提回家整治,在黃澄澄滿腔脂油裡,取出粉肝一副,碩大如李,其色嫩紅。試以法蘭西鵝肝醬法炮製,只調味純然中國,以紹興老酒、山西陳醋、醬、糖等物醃漬一晚,覆模成型,再低溫控煮,冷藏熟成一日。當夜切開下酒,甘美無比,較之歐洲鵝肝豪不遜色,濃郁更勝。初嘗大喜,再嘗以憂,一來此物可遇不可求,後會不知期;二者如此佳餚獨吞,無人分享,徒增感嘆。念此小品為赴京以來第一號滿意之作,遂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