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2011

剖面

.

Cross Section,解讀空間組織最關鍵的2D圖面,對於所有拿過筆畫圖的建築人來說,是夢魘,卻無比性感。而在牛肉界,剖面是解讀品質的唯一途徑,對眾牛人而言,它展露的是自己辛勤工作的成果。

在老牌的牛肉天堂,亞美利堅,牛肉的評等是根據第十二和十三根肋骨間的Rib Eye剖面來判別,一剖定生死,瘦肉的顏色區分成熟度,而油花的分布比例決定等級,依次排序為Prime、Choice、Select、Standard….等八級。

而在新銳牛人國日本,同樣採用以貌取牛的方式。切開第六到第七根肋骨間,先以步留等級劃出A~C三等(計算能取下多少精肉比例來分等),再判定所謂的肉質等級,以肥瘦肉的顏色、質感與大理石紋指數綜合評等,取最低值。這其中最難達成的其實也就是BMS(Beef Marbling Standard),別名霜降值,看肥肉交雜其間的多寡。BMS No.8~12可以評為最高的5級,依序下降至1級,如此算來,日本本土的和牛總共可分十五級。

怪哉?!牛肉定了等級,議了價錢,但整個過程中其實沒人嚐過味道如何,難道大把鈔票就是砸在白花花的肥肉上?很遺憾,確實如此。是,油脂含量跟美味是有正比關係,但並非絕對。懂行的老饕可能特別挑剔和牛的BMS值,縱使是A5等級,超過BMS No.10以上則敬謝不敏,嫌其吃來如嚼帶肉牛油。

個人淺見,一塊上好的草飼英國Angus,論油花,超不過日本標準的BMS No.4,但論風味,其肉汁的濃郁未必會輸滿嘴油膩的和牛;再者,Dry Age的效果主要反映在瘦肉上,太肥的肉如果用來做牛排,熟成滋味要打折;至於價錢,Angus還不到十分之一。

人始終是視覺系動物,我也不否認對霜降牛肉的愛慕之情。每到日韓的高檔肉攤,總要裝作難以抉擇,在攤前來回晃悠躊躇,陶醉在櫃裡那一張張楚楚動人的剖面之中,直到滿足了一切遐想之後才肯離去。走時,自我安慰,有句話不停在心中反覆:「牛不可貌相,知油知面不知心。」


剖面說明:

1. A-5 黑毛和牛 ,銀座 うかい亭
2. 丹波牛,京都 いろは
3. Angus sirloin, County Cork, Ireland
4. Angus rib eye, Highgrove, farm of Prince Charles
5. 首爾,南大門市場
6. 大阪,高島屋

.

No comments: